嘉兴市越剧二团,二度蜕变之路

白癜风植皮手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91119/7622758.html

朱家祎

嘉兴市越剧二团是由市锡剧团与街道凤凰越剧团跨剧种兼而成的,是成功实施异种嫁接、蜕变求生的一个范例。

建团不久又因市越剧团为实现演员队伍年轻化,需要充实新生力量,越剧二团又与市团优化组合建成新的嘉兴市越剧团,完成二度蜕变。

嘉兴锡剧团的前身是三友常锡剧团,原是江苏的一个民间职业剧团,年5月办理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正在嘉兴,按政策就地登记并属嘉兴管理,改名嘉兴市锡剧团,性质为地方国营,后改大集体。

年被解散,人员分散安置。“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原锡剧团人员集体要求恢复锡剧团,下放、转业人员按政策归队。

嘉兴锡剧团在“文革”前是嘉兴六个半剧团中经济基础较好的一个团,同时又由于锡剧团在浙江省仅此一家,故而有“浙江一支花”之誉。嘉兴文化主管部门考虑到锡剧团的历史因素,为了保护这个稀有剧种和群众的积极性,经上级批准于年冬恢复锡剧团建制。

嘉兴锡剧团重建之后,由于时代的变迁,面临着前所未料的两大困难。

一是观众基础起了很大变化,上座率萎缩,导致演出成本加大。

二是经历十年沧桑,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更重要的是在嘉兴找不到“纳新”的对象,去江苏特招政策上有困难,即使招到一二个人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的困难逐渐加剧,必须谋求新的出路。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深切地体会到,恢复建制已很不容易,而再次解散一个剧团会严重伤害一群人的感情,非到万不得已不能动大刀。

为全力保护这个群体,文化主管部门决定超出常规,实施嫁接组合之法,将锡剧团改成越剧团。当然这个决定事关重大,需要锡剧团全团人的认同。锡剧团的同志是顾大局、识大体的,特别是经历“文革”中下放农村或转业二轻工业、合作商业的同志,不管姓“锡”姓“越”,留在剧团总是最佳选择。

因为老同志们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和管理经验,即使上不了前台,也能在后台发挥自己的作用,毕竟戏剧的规律是相通的,艺术的表现手段可以通用假借。京剧就是以徽、汉为主,吸收昆曲、秦腔及其他民间曲艺融合而成。越剧的发展也是汲取了昆曲的营养。

嘉兴凤凰越剧团是“文革”后由东门街道创办的。

当时嘉兴建设街道也办了个群艺越剧团,两个剧团竞争,造成了嘉兴越剧的大好形势。对于这两个新兴民间剧团,文化主管部门尽力予以扶持,经常派员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

选择凤凰剧团作为嫁接对象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凤凰团的队伍整体素质比较而言要好一些,拔尖人才也多一些,与一般县级剧团不相上下。

二是锡剧团属大集体编制,收编凤凰人员在政策上没有障碍。当然收编组合需要双向选择,从思想上高度统一,才能成其事。

从街道一方来说,办职业剧团不是必须的任务,剧团工作千头万绪,牵制着街道领导很多的精力,而更不容易的是如何解决演职员的能进能出问题。

演戏这项职业,除了艺术大师,普通演员都有一个舞台生命周期问题,到了青春不再之时,必然会面临走下舞台、何去何从的问题。主办单位应及早准备,以解决剧团人员的后顾之忧。

街道领导当然会意识到这一点,故而对政府部门的收编持积极态度,这就叫“见好就收”。从演职员一方来说,被收编为县级剧团,意味着有了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后顾之忧也小一些、少一些。

嘉兴越剧演员张艾嘉斩获"白玉兰"奖

年6月,嘉兴越剧二团正式组建。

演员阵容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拥有几名素质很好的青年演员,如从吴江引进的戚继仙、毕继芳、高承芳,前两人用的是艺名,原来她们是上海著名越剧演员戚雅仙、毕春芳亲授的学生,高承芳学的是尹派,故以承芳为名。

年9月,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在上海举行。嘉兴市选送七名演员参赛,市本级杜佩英、高承芳、毕继芳、戚继仙、费静雯,桐乡郝利民,嘉善刘轶华,均获荣誉奖。

杜佩英工老生,费静雯参演《黛玉葬花》,此两人是不是二团的?记不清了。

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之后不久,嘉兴市文化局决定将越剧二团从郊区划出,收归市属,与市越剧一团重新组合。

这其中有一个历史的因素,原来撤地建市时,原地区越剧团新秀青年队和京剧团留在湖州,原地区越剧团老演员队分到嘉兴。地区老演员队与原嘉兴市越剧团合并组成新的市越剧一团。

如今,经过上海电视汇演的检验,市越二团显示出新秀群体活力充沛的优势,市局领导想到了强强联手,优化组合。郊区文教局领导为了顾全大局,更重要的是为二团人员的发展前途着想,同意将二团向市里输送。

年底,嘉兴市越剧二团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嘉兴市越剧二团存在的时间甚短,然而她终究是嘉兴戏剧史上的一个特例,故其历史值得研究。

(作者系秀洲区教文体局退休干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