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每日商报」
王文娟在《追鱼》中饰鲤鱼精。
商报记者虞洪波综合报道
你可能没看到《红楼梦》原著,但你一定知道越剧《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词。8月6日零时25分,初生代“林妹妹”王文娟去世,享年95岁。
王文娟不仅是越剧旦角艺术“王派”创始人、越剧表演艺术家,几代越剧人心中的“女神”,更是一位有64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年到年,她曾冒着炮火亲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将中国传统艺术带给了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
无论是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还是“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面对荣誉,她只有“台上演戏复杂一点,台下做人简单一点”一句话,这句话也一直是王文娟的座右铭。
◆台上
一生塑造艺术形象两百余
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一代越剧宗师、越剧“王派”创始人,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越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她一生塑造了多个艺术形象,饰演过《红楼梦》中才情与傲骨兼备的林黛玉,《追鱼》中活泼直率、勇敢追爱的鲤鱼精,《孟丽君》中足智多谋、救家国于水火的孟丽君,还有《春香传》中的春香,《西园记》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杨开慧,《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这些性格经历迥然不同的形象,在王文娟的精湛演绎下,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鲜活生命,都能带动观众一秒入戏。她也因此获得了“性格演员”的赞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王文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8年,王文娟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10月26日,获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一生只做一个越剧人
王文娟,年12月生于浙江,年离家至上海,师从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她初习小生,2年后改学花旦。开蒙戏是在《投军别窑》中饰王宝钏。年受竺素娥提携,与其搭档演出《碧玉簪》《盘夫索夫》等戏,脱颖而出。年下半年,王文娟与小白玉梅、邢月芳合作。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年春与尹桂芳搭档,演出了《双枪陆文龙》等戏。年秋,进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风潇潇》。
新中国成立后,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剧目。年7月,她参加总政文工团越剧队。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饰演《西厢记》中崔莺莺,获演员二等奖。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
年春,王文娟随团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春香,获表演一等奖。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艺术上日臻成熟的王文娟先后扮演了神话剧《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角色,都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年6月,她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王文娟与徐玉兰合演的《追鱼》《红楼梦》,曾多次招待国内外贵宾。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王文娟多次随上海越剧院赴朝鲜、越南、泰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演出,为越剧艺术光扬海外作出贡献。
一生重点扮好一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这是越剧《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惊为天人的一段唱,也成为林黛玉饰演者、端庄娟秀的王文娟一生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
王文娟还记得一场戏中黛玉听到宝玉对人讲“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后,她“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喜、惊、悲、叹四字如何在舞台的一瞬间呈现?
王文娟设计了一整套身段:先随音乐完成一个富有感情的转身,接着缓缓背手,再不疾不徐地退步,以此展现她如获知音的内心起伏,将感情倾注在脚步变化之中。而到了“黛玉焚稿”这场重头戏,她又将原著中的几句话演绎成一段经典唱段。虽戏中角色已是病入膏肓,但王文娟选择以悲愤决绝的状态演绎“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这段唱。
“林黛玉是弱者,是被牺牲者,但又绝不只有哀怨和眼泪,吃醋和小性。她是冰山下的火种,是一个诗意的灵魂面对黑暗现实的不屈反抗……”在王文娟看来,越剧《红楼梦》虽将百万字的巨著浓缩为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但绝不是简化文学经典的内涵,如果把林黛玉演成一个被情人抛弃的弃妇和怨妇,无疑损害了人物的风骨和格调,也就失掉了经典的魅力。
正因为兼顾大众审美趣味,又能准确把握文学经典内涵细致表达的缘故,这部越剧自首演至今逾一甲子仍盛演不衰。而那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同名越剧电影,更是引发全国观演热潮,影响几代人。可以说凡有井水处,皆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台下
夫妻相处,“你很好,我也不差”
36岁时,王文娟与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结婚。他们性格不一样,受教育程度差距大,王文娟的相处之道是小事求同存异,拓展共同话题,自己加强学习,也善于向孙道临请教。
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在布置简朴的家里,王文娟站着唱越剧,孙道临在一旁打着节拍,不时提点几句,女儿在一旁围观。这一幕不知羡煞了多少年轻网友。与丈夫鹣鲽情深、相濡以沫的一辈子,王文娟始终是真正的“大女主”,在优秀的伴侣身旁,她用女性的聪慧和坚韧诠释了“你很好,我也不差”。
提携后辈,指导意见和盘托出
陈晓旭出演电视剧版《红楼梦》前,曾向王文娟请教。陈晓旭说,林黛玉一直给人哀伤愁苦的性格,但导演要她演出开朗、爱说笑的一面,担心这样演观众不接受。王文娟肯定了导演的处理,认为黛玉的性格本就多面,戏曲只能表现悲剧一面,是遗憾。她逗趣道,“我没有你们这样的机会,要不,我要好好地笑笑!”肯定后辈的思考和努力,谦虚且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也是她的为人之道。
年“王派”第三代传人李旭丹举办个人专场,她就给这位青年演员提供了创意——在台上挑战30秒换装切换人物。后辈想犯懒着旗袍把经典唱段“攒一攒”,王文娟教育她:“台下做人要‘简单’,台上演戏要‘复杂’,如果不扮上,只是定点站在那里唱几段,你和观众‘大眼瞪小眼’,效果肯定不好。”
晚年生活,拍电视学书画怡然自得
告别舞台后,王文娟依然想着怎么把好戏、好功传下去。70岁时,她拍摄了戏曲电视连续剧《孟丽君》;90岁那年,她举办了王派专场演出,亲自上场并点将,整理越剧传统剧目的同时也挖掘到一批失传多年的剧目,完整地显示了王派艺术的精髓。
除了教戏,王文娟的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每天与女儿、外孙相聚的时刻,无疑是她最开心的欢乐时光,期颐之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分享着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为他们贡献智慧,出谋划策。
在越剧之外,传统书画艺术也是王文娟的一大爱好。她每周雷打不动地去学国画,日积月累,她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也仿佛如同“王派”艺术一样,清丽悠远,淡泊雅致,散发着一派雍容大气。笔墨之余,王文娟也很爱阅读,从中外名著到小说传记,厚厚的几大本《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儿》,她都饶有兴趣地读完了,阅读后不时还会摘录好文章中的金句,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信息来源:新华社、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