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姿
人这一生,总要任性一把。
无论是觉得“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而辞掉工作,还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遵循自己的心而做的选择。这样,等你老了,至少有一件事可以拿出来和自己的孩子们炫耀。对于陈慕霑来说,创作出《金人梦》就是他最大的荣耀吧。
陈慕霑,笔名紫墨,出生于南京江宁,今年54岁。
自年至年,他花了八年时间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金人梦》,这是一部一百回、百万字的长卷。在写书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没有经济收入、家庭的不解、创作上的压力,这些都磨砺了他。
那么,他为什么坚持放下一切、不顾家庭反对,坚持要写这本书呢?写书前,他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起伏?《金人梦》出版后,他的生活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樊北人物19期——陈慕霑。
1、年,陈慕霑大学毕业后在江宁一所高中做语文老师。那时候,当老师就是“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陈慕霑的工作是被很多人所羡慕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现在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们那时候的教师待遇是很差的。我自小就喜好文学,但那时候,想学文只能读师范,却没想到,师范出来是要做教师的”。当时他的工资是一个月元,但对于陈慕霑来说,这点钱根本满足不了他的生活。
(陈慕霑年轻时候的样子)
四年后,陈慕霑毅然辞去公职,跟随创业的大潮去深圳下海经商。“到了年,报纸上说’下海’有支持。也许是年少轻狂,也许是单纯想要从’无趣、呆板’的生活中抽离,我就果断选择了辞职下海。”
“那时候从南京到深圳管得很严,跟现在出国差不多。刚到深圳时和妻子过了一段苦日子,最心酸的时候,没吃没住,俩人身上只有2块钱,晚上一人买了一个肉包,我问妻,吃饱了吗?她说饱了。”
“但那时候的深圳,钱还是很好挣的。”在深圳打工一年后,正好妻子怀孕回南京,陈慕霑又不满足一直替人打工,就决心回了南京。
回南京后,陈慕霑遇到了一个贵人,指点他去做票务生意。“那是94年,票务这个生意有市场,后来就火了。有多火呢?火到根本忙不过来。那时候,一年纯利润少说也有4、5万,这让我尝到了小富的甜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赶上了好的时机,赚钱还是很容易的。”陈慕霑也是南京第一批有私家小轿车的人。
后来,陈慕霑于年又回到了深圳做起了金箔工艺的生意,金箔生意曾让他赚了一大笔,但最终还是走向低迷。这时的陈慕霑,开始觉得迷茫了。
2、有人说,一个人只有在没有出路的时候才会想到写书。
这句话,正符合当时陈慕霑着手创作《金人梦》时的境况,那时他正处在生意场失意时,做什么亏什么。
正如他自己说的,“白手风云,屈指数来,整足十年之数。十年之内,虽不说在生意场上建功立业,奔于富厚,但苦尽甘来,志满意张,活的却也自在逍遥,而且亲身阅历了不少商海热闹,企业兴衰,人情冷暖,男女恩情,也可称不虚此行,聊以为慰矣。可十年过后,忽觉才志消耗殆尽,胸中空荡无物,且对生意场缺乏任何热情”。
很多事好像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让你不得不信,就像陈慕霑经历的这件事。
那是他第一次南下深圳,一年多来打工并不顺利,一次去湖南出差,听人说附近山上有座道观,签文十分灵验,但须心诚恭敬,徒步上山,才能抽到属于自己的签。
抽自己前程时,连续三次都没有抽中,陈慕霑当时便慌得冷汗淋漓,手忙脚乱,第四次时,终于抽中自己的签:
求名志气高,文章是富豪。
墨花生紫雾,梦笔水滔滔。
当时抽到这个签时,陈慕霑并不太理解他的前程是什么。直到经历了生意场的沉浮后,他如梦初醒,曾经的文学梦又在他的心中热了起来。
早年时,陈慕霑的邻居家有个儿子,他爸爸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家中有一些书,陈慕霑就常去看书。当他看《红楼梦》时,也就十二三岁。他一下子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他喜欢里面描写的惟妙惟肖的不同人物,喜欢文中巧妙的诗句。
随着慢慢长大,上了高中,陈慕霑越来越了解到,原来《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如此之高,那时候的他把曹雪芹当成自己的偶像,他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像曹雪芹那样伟大的文学家,写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因为曹雪芹,名霑,因此他给自己改名为“陈慕霑”。
受《红楼梦》和越剧等戏曲艺术的美学熏陶,陈慕霑立志从文。后来在师范学院读中文之时,就尝试写作了三部戏曲剧本,虽为“习作”没有形于舞台,但功名之心未泯。
后来下海从商十余年,经历了商海的艰难与曲折,看惯了生意场的热闹和衰微,见识了很多城市精英人物,心中之郁积,有不吐不快、置生死而后已之感。于是放下了生意念头,开始为小说中的人立传。
3、
年,陈慕霑开始抛开一切,全身心投入创作。
“从我打算放弃做生意去写长篇小说起,妻子就是强力反对的,不说供楼每月需要三千元,就说儿子在艺术学校学舞蹈,一年费用就需两三万元,作为家庭经济唯一来源的我,竟然舍弃养家育子的重任,叫谁都无法接受和忍耐,因此就和妻子开始了长时间的矛盾和争吵。”
“可我是个任性所为的人,决定了的事情就会坚定地走下去。所以几经吵闹之后,妻子也就暂时忍耐着。眼见新楼供不起了,只得将自家房子出租,在附近桂圆路租了个单室间,搬进去住了。经济压力暂缓,我也定下心来写作第一稿。”
(陈慕霑和妻子年轻时的合影)
一年后,妻子做生意有赔无赚,又逢儿子开学,交了学费后,身上所剩无多,陈慕霑便和妻子商量,留着深圳的一套房子,回南京把三室一厅的房子卖了,得款二十万,清还以前的债务后,只揣了十多万元的银行卡回了深圳,继续完成小说的第二稿。
期间,妻子一直要陈慕霑边打工边写作,可在他看来,《金人梦》岂是社会上快餐文化一类的“急就篇”,可草草了事者乎?它需要全神贯注,呕心沥血,因此陈慕霑选择了忠孝不能两全,拒绝了妻子的请求。
之后,陈慕霑和妻儿搬到了大望村。“大望村环山面水,是个静心写作的好去处。我每天早上八点钟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哭哭笑笑,妻子见惯了,习以为常,并不多问。”
长期的劳累和紧张,曾使陈慕霑的一只耳朵失聪达两个多月,而且因脑神经衰弱,每天都要靠安眠药入睡,以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四五年下来,安眠药也服用了近两千粒。累得厉害时,便去做工艺品的几个厂家和老板、员工们闲聊,观察她们的言行举止,记下她们说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以便丰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古人说:文能穷人,又说:文章穷而后工。这两句话,成为陈慕霑精神不垮的支柱。
4
翻开《金人梦》的目录,第一眼会有打开了《红楼梦》的错觉。陈慕霑也坦言,目录的形式是和《红楼梦》挺像的,因为自己很喜欢这种风格。
《金人梦》描写了改革开放后,以儒商曹梦涛为代表的第一批知识精英下“海”经商,南国寻梦,白手起家后又日趋衰退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一群南国特区寻梦的男男女女,一座商海中无意间形成的新桃花源,十年之间,演绎了一场恩与怨、悲与喜、得与失、炎与凉、盛与衰的商海故事。在男主人公曹梦涛身上,我们多多少少能看到陈慕霑的身影。
那些厚厚的书稿他都保存着,走到哪带到哪。
我问他,“你还会翻看这些书稿吗”。
他说:“不敢看,扎心。”
那时候,陈慕霑常常写书到深夜,到了动情处,赔上一些眼泪是常有的事。
书中有几十首诗,都是陈慕霑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他说,有时候,一首诗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去写。
我问他,有没有感觉自己抛下一切写书,对不起老婆和儿子。
他叹了口气,眼光移向远处。他沉默了一会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金人梦》有我的梦”。
问他今后还会不会创作其他小说作品,他苦笑说:“这辈子不会再写小说了,写小说真的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陈慕霑说,曹雪芹完成《红楼梦》后,也曾拿着书稿,想请人刊载传世,可遍历下来,见世间要么就是些建功立业之人,要么就是谋衣求食之辈,并无问津者,于是雪芹大人便自怨自艾,日夜悲啼,自题诗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金人梦》知遇如何,我不得而知也!天生天养,有待雅怀深情者识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