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最城市THECITY」深度挖掘的第2个城市
一个民间艺人
总是植根于脚下这块热土
他流过浪,扛过木头
拉过泥砖,浇过沥青马路
40多年来,走遍大江南北
六进西藏,远赴世界各国采风
一边浮沉墨海,一边陷入泥潭
04:38『最城市THECITY』原创影像,请尊重版权转载须授权本文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04:38)炎黄子孙对泥土总有份特殊感情它是先民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
女娲造人,也许是传说中最大的泥塑创作
泥质玩具可以追溯到南宋杭州“孩儿巷”
明清时期,带哨的泥玩具是庙会上的明星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泥塑,早已在我国民间演变为一种
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浙江作为发现中国第一件泥塑的地区泥塑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余姚河姆渡遗址中
就有陶猪、陶羊、陶舟等原始艺术品
自东晋雕圣、佛像雕塑一代宗师戴奎归隐剡中
嵊州,也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在嵊州,找到了曾携作品参展多国的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宓风光先生
聊了聊他眼中的嵊州泥塑
与40多年“陷入泥潭”的创新与坚守嵊州“泥人宓”已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
呈现中国泥人三足鼎立之势
1.
一方人文,育一方艺
位于浙江中部偏东的嵊州
四面环山,地处古越盆地
自古钟灵毓秀,文化昌明
母亲河剡溪,横贯了一条令文人墨客
“欲罢不能忘”入剡揽胜的唐诗之路
千年后,在剡畔诞生的越剧
恍惚应验了杜甫当年那句“剡溪蕴秀异”
泥塑、根雕、竹编……
众多民间艺术,积淀于此间山水嵊州(原嵊县)为汉景帝四年会稽郡26县之一,称剡
宋宣和三年更县名为“嵊”
东晋时期,民间佛教盛行
佛寺于剡溪两岸兴起
剡县一举成为东南佛教中心
隐居此的雕圣戴奎与其子戴颙
为山阴灵宝寺创作了无量寿佛
及旁侍的两尊木雕菩萨像
“首创了与印度风格迥异的民族化佛像”
一代雕圣,成了嵊州泥塑的祖师爷
雕塑类作品一般会制作小型泥稿
在草图基础上加工提炼,更加立体直观
而“吃土谢土”的习俗
也让嵊州的佛像泥塑得以发展
据传,当地农民会在田中央对泥土膜拜
感谢土地馈赠,祈求来年丰收
偶然路过的梁武帝窥见后
便提议将泥土塑成人像
当时,人们朝拜的佛塑神像
皆出自嵊地民间泥塑艺人之手
这份泥塑传统,就此断续传承了下来
2.
“只要米缸里有米
我还是坚持做泥塑艺术”
嵊州的泥塑艺术家宓风光自称是“草根艺人”
他流过浪,扛过木头,拉过泥砖
浇过沥青马路,也做过雕花匠
梦寐以求去美术学院读书,未能实现
“没有师尊,无人指点”
却从未放弃执笔涂鸦,用泥巴捏塑
小时候一早蹲在菜场角落里画速写
被人赶出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他说“那时好苦,但也好快乐”
宓风光泥塑作品:《朝圣路上》
年,从无锡回故乡嵊州的泥塑大师
柳家奎、柳成荫根据当地泥质条件
在嵊州创办了泥塑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嵊州泥塑厂
小巧精致的彩色小泥人风靡一时
受柳成荫大师影响
宓风光自我突破
创作了半瓣黄豆大的迷你“千人脸谱”
毫厘间,看得见大千世界
宓风光泥塑作品:《中国戏剧百脸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嵊州人
家乡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作品《老夫老妻》
灵感便来自20多年前
宓风光出门必经小弄里的一对老夫妻
爷爷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
日复一日,毫无怨言
他将这份城市中相濡以沫的感情
揉进了一对对生动拙朴的泥人中
宓风光泥塑作品:《老夫老妻之挠痒痒》
3.
“艺术上的熟代表终结,生才代表发展”
宓风光在这世上最古老的泥土中
注入了最珍贵的情感
作为一个地道的自学成才者,他认为自己
“浙江泥人宓比起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
算是个尚在学步的后辈”
即便已有过在各国参展的经历
宓风光去中国美院办个展时
还笑着说自己是“饭店门前摆粥摊”
宓风光泥塑作品:《李白醉酒》
五年木雕工人的经历
让他早已习惯利用可增可减的泥块
灵活地做出木雕的泥塑样稿
也在创作过程中摸索出了
一个特殊的泥塑捏制方法
有别于一般泥塑从上到下,层层加泥
宓风光选择由下到上,向里层层包裹
搓捏敲拍后,最后进行整体修补
嵊州优质的水稻土是创作泥塑作品的绝佳材料
乌黑的嵊州水稻土细腻洁净
历经风干而不裂
宓风光多数作品都是自然风干而成
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创作时的肌理
而且泥塑内部没有任何木头或者钢筋支撑
全部由泥堆积而成的作品
有着从嵊州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质朴随性
同时克服了泥人易碎易裂的弱点
4.
“我一个民间艺人,植根于脚下这块热土”
40多年来,宓风光走遍大江南北
六进西藏,远赴世界各国采风
“为的是在异乡寻找故乡”
艺术的真谛亘古如斯
他说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里
蕴含着各民族对艺术真谛丰富多彩的理解
宓风光水墨画及水墨漫画作品
宓风光从不仅满足于创作泥塑作品
他喜欢水墨画
一边陷入泥潭,一边沉浮墨海
“画不仅成了我的快乐和痛苦
还成了我对泥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兄弟姐妹”
提起未来的创作计划
他说总想要为家乡嵊州做点什么
手中待出版的幅《越乡民俗风情》
记录的便是一个个优秀的
却淡出我们记忆的中国传统民俗生活
“我想这样才对得住自己
对得起生我生我养我的父母
也对得起我们这喝剡溪水长大的土地”
谢谢耐心的你看到了最后
「最城市THECITY」下期预告
酱视觉
昵称走丢了撰文
路边编辑
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