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霞光映人说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外戏剧在中国
目前,国外来华演出的剧团较少,主要原因是观众接受上的语言障碍,但是,新时期以来,一些著名的国外剧团还是应邀前来。如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出的《哈姆莱特》,尽管有着语言的隔阂,因为中国观众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熟悉的,因此,他们的演出受到热烈的欢迎,在艺术上也给中国的戏剧同行带来有益的启示。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戏剧团曾经在北京演出《威尼斯商人》,以色列国家剧团两次来华演出《安魂曲》,莫斯科艺术剧院来华演出《小市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也都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
日本同中国在戏剧上有着历史上的诸多因缘,但来华演出的戏剧不是很多。上世纪90年代日本著名的“剧团文化座”演出的《望乡》,满足了中国观众的企盼,尤其是主演,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铃木光枝饰演的山川崎,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年,日本的小剧场戏剧《一朵小小的花》曾在广州演出,年日本话剧人社的小剧场话剧《樱花依旧》曾在北京演出。
最能体现中国戏剧开放特征的,是以纪念外国戏剧家为名,如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所举办的戏剧节、专项演出和学术研讨会等。其中,以莎士比亚戏剧节最富代表性。
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纪念活动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时展开。共演出26台戏,其中8个剧目9台戏是首次在我国上演。这次演出质量之高,形式之多样,标志着我国的戏剧表演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戏剧节上演出的莎士比亚剧目有:《驯悍记》两台、《李尔王》3台、《威尼斯商人》、《理查三世》、《爱的徒劳》、《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终成眷属》、《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奥赛罗》等。它在中国卷起一股莎士比亚戏剧旋风,盛况空前。
在莎士比亚戏剧演出中,演员焦晃因为成功地扮演了《无事生非》中的培尼狄克、《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安东尼等角色,他的表演儒雅庄重而神采灵动,张弛有度而妙趣天成,人称“莎士比亚王子”。
焦晃,话剧表演艺术家。生于北京。—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读本科,受教于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和朱端钧、胡导等教授。毕业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数十年主演了近百部中外话剧和影视作品。如莫里哀的《吝啬鬼》、品特的《背叛》、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俄国的《Sorry》等。中国话剧演出过《秦王李世民》、《年青的一代》、《美国来的妻子》、《正红旗下》、《第二次握手》等。
焦晃善于创造性地吸纳和转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造的表演方法,注重把握角色细腻的而富有个性的内在心理,并有效地外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形体语言,以恰切的行动、合理的方式赋予形象以完满、鲜活、传神的魅力。
年,上海举办了“’94上海莎士比亚戏剧节”。它较之首届更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参加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共10台,另有广播连续剧两部。英国的《第十二夜》,被称赞为“使人眼睛一亮”的好戏。德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现代观点解释该剧,并展现了“演员演剧”的表演风格,也引起中国观众的兴趣。
我国台湾屏风剧团演出的《莎姆莱特》,采用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来演绎《哈姆莱特》,引起观众的兴趣。其他剧目还有《特罗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亨利四世》、《奥赛罗》,以及越剧《王子复仇记》和丝弦戏《李尔王》等。
年,在莎士比亚诞辰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联合在北京举办了莎士比亚国际戏剧节。在这一轮莎剧演出季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精英济济一堂,演出了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年10月10—15日,国家话剧院以田沁鑫导演的《明》在国家大剧院拉开本届戏剧节的序幕,《明》是根据《麦克白》的故事,将剧情移植到中国明代的历史情景改编、导演的话剧。
此后陆续上演的莎剧还有:10月16—18日,英国TNT剧团《驯悍记》在国家大剧院上演;10月16—18日,北京大学的《李尔王》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10月21—25日,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哈姆雷特》在保利剧院上演;10月24—25日,哈萨克斯坦高尔基剧院的《哈姆雷特》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演,10月28—29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仲夏夜之梦》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10月30—31日,韩国木花剧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儿童剧场;11月1—2日立陶宛维尔纽斯市立剧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这些剧作大都对莎剧有所改编,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让演员穿着日常的衣服出场,他们时而进入角色充当剧中人,时而是旁观者,反思哈姆莱特的行为、心理,努力表达“人人都是哈姆莱特”的意旨。韩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英国故事变成了韩国人韩国事,在两个年轻人死后,两大敌对家庭没有和好,反而仇恨更深。立陶宛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在一家比萨饼店里发生,两个家庭的争斗,常常借助他们随手拈来的厨房用具。总之,人们顺应当今的生活节奏和欣赏兴趣,莎剧的改编和演出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其中,田沁鑫根据《李尔王》改编的《明》,将原剧的故事架构,与我国明代皇权争斗的历史进行了巧妙的嫁接,情节勾连中外,叙事皮里阳秋,揭示了权力欲、占有欲背后,人性在角逐中展现的残酷、幽昧的肌理。《明》试图打破剧场与观众之间我演你看的隔离感,改变剧场整饬、庄重、严肃有余的既定模式,强化观赏氛围中轻松、随意、假扮的特点。戏剧时空足具假定性和流动感,导演的舞台调度挥洒自如,让观、演关系富于感应力和交融性。
舞台上除了几把高背椅子和一个皇帝,没有繁复的布景、道具,给人以疏淡、空茫、寥落之感,戏的最后,一层层山水帘幕凭空落下,让闹嚷嚷皇权轮替、乱哄哄手足相残的宫廷悄然隐去,留下的依然是无限江山。给人留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感。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霞光映人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