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讯怀宁县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传习所,积极开展牛灯戏等非遗戏曲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向学校文艺骨干传授技艺。
近日,怀宁县月山镇复兴村文化广场上,乡亲们坐得满满当当,县“志愿者送戏进乡村”活动带来的一段段精彩的非遗文艺节目,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近年来,怀宁县不断探索非遗戏曲的发展传承,让非遗戏曲真正地“活”起来。
牛灯戏,古老的“戏曲活化石”
“牛灯戏”自古有之。相传唐朝初期,名将尉迟恭遭贬至江西鄱阳湖一带。他亲学耕田,边耕边唱。其后人在元朝时迁至怀宁县洪铺镇汪河屋,从此牛灯戏在该地世代相传。年,“牛灯戏”被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牛灯只是戏剧之前奏曲,较早的唱辞,也是“唱灯”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牛灯戏”融合了京剧、越剧、徽调、怀腔等诸多剧种的声腔,现如今“牛灯戏”成了怀宁县民间一种戏曲演唱形式,表演一次需要20至30人共同出演。
牛灯戏道具是用黑纸扎老牛一头,牛架系木结构,下安4个木轮,径数寸。牛身用竹片装扎,外糊纸,项挂轭,后拖篾扎犁。演员两人,一人扮尉迟恭,一人扮家僮。尉迟穿紫红直裰、戴风帽、扶鞭,家僮如牧儿,一手牵牛绳,一手推牛转运,同步牛旁;有简单对白,唱时以锣鼓过门,末句集体“帮腔”。牛灯戏的唱腔结构是高腔散板为前导,演唱时多用领唱,帮腔形式,常见一人唱众人和声的场面。其唱腔风格以及节奏都近似石牌高腔,但是唱词有长短句及齐言两种,前者词意较古,似是套曲。正月十五、春末夏初之夜,燃烛逐村表演。
据了解,怀宁“牛灯戏”由洪铺镇白云村汪氏家族一直传唱至今,明代时就有“汪家班”。“牛灯戏有多年的历史了。传承牛灯戏有一个原则,就是家族中谁唱得好就可以教谁了。”牛灯戏传承人汪传杰说,长辈们演唱时,晚辈则在一旁边听边学,加上父辈们平时日积月累教导,牛灯戏就这样在汪氏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
牛灯戏有人称之为“戏曲活化石”,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特别是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目前,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因受到现代技艺冲击而面临失传,牛灯戏尤其如此。我们正全力以赴保护牛灯戏。”怀宁县文化馆馆长徐小平介绍,该县近年已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习所,积极开展牛灯戏等非遗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全面搜集它的文字、录像、录音等资料,深入挖掘潜在的民俗精髓,让非遗活起来。
五猖会,梅花姑娘的精神代代相传
在“怀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中,彩旗开路,红狮欢舞,敲锣打鼓,清河乡清河社区展演了非遗节目《五猖会》,50多人的演出队伍一路浩浩荡荡,热闹非凡。这场别开生面的民间艺术表演——五猖会,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在演出现场,村民汪来结是发起人、组织者,他一直致力于五猖会文化的传承发展。
五猖会,其背景源自巾帼英雄梅花姑娘舍身除暴安民的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清水河一带屡遭外寇侵扰,民众不得安宁。危难关头,武艺高强智勇双全的梅花姑娘挺身而出,终于击败了强寇,平息了战乱,而梅花姑娘却血染战袍,壮烈牺牲,年仅19岁就献出了宝贵生命。尔后,当地民众为纪念梅花姑娘,便以五猖戏的形式彰扬梅花姑娘的不朽功绩,让梅花姑娘的精神铭记于心、代代相传。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猖会是怀宁县清河乡的传统民俗活动,每逢重大节庆日,特别是春节,村民都会自发组织一场五猖会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