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昌调腔重新焕发生机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www.csjkc.com/yyjj/816.html

“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作为明代四大南戏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新昌调腔是留存至今唯一能原汁原味呈现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剧种。近年来,新昌调腔走进上海邵逸夫舞台、北京长安大戏院等广阔天地,甚至唱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成为中华戏曲之林的一枝独秀。

县调腔剧团老艺人王秋华说,调腔剧团今日之成就要追溯到年成立的新艺高腔剧团。

王秋华于年考入首期高腔培训班,师从俞培标,工小生。近年来,他致力于调腔历史的挖掘、抢救、记录,著有多本著作与论文。他说,新艺高腔剧团当年的成员都已不在人世,当年的情况他是通过师父那一辈艺人的讲述,或查询史料记载了解而来。

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调腔深受群众喜爱,新昌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因战乱等原因,调腔艺人纷纷改行,调腔昔日红火景象不再。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华东文化部戏改处副处长伊兵等人来绍兴一带查访调腔在民间的留存。时任县文化馆馆长梁政听闻这一消息,迅速组织已归家务农的俞培标、黄相成等二十余位调腔艺人,组成一个业余班社,复演两个日场、两个夜场。当时,袁雪芬看完调腔演出后提出:“调腔”这一名称不为人熟知,还是改名“新昌高腔”吧!。这也是“新艺高腔剧团”名称的由来。

据王秋华讲述,当时新艺高腔剧团的演出十分受欢迎,无论演到哪里都是场场爆满。随着观众基础日渐深厚,年,省文化局决定将新艺高腔剧团转为专业性剧团,添置服装道具,整理发掘传统剧目。王秋华至今还记得,年四月廿八,澄潭关帝庙举行庙会,还在读初中的他也跑去看戏,精彩的剧目让他大开眼界。“没想到第二年,我就考入剧团,唱了一辈子调腔。”

为使调腔后继有人,省政府于年拨专款,办起第一期新昌高腔培训班,王秋华就是其中的学员之一。那之后的六十余年里,调腔剧团陆续办过七期培训班,如今90后新生代演员逐渐成为主角。年,新昌调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年,以调腔为声腔的绍兴目连戏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新昌调腔剧团承担起两项国遗的保护传承重任,调腔迎来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