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杭州市滨江区作为省级数字化康养联合体试点单位,开始探索数字赋能康养联合体建设。依托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全域示范基地底蕴和产业优势,精准聚焦老人及家庭所需,构建数字化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标准化体系。
在滨江区民政局负责人看来,所有的数字化手段,都要紧紧围绕为老服务的核心:“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赋能服务。把优化养老服务、增进老年人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数字化的优势,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人性化的关怀与服务。”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通过大数据为老人精准“画像”
作为列入“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城区,滨江区是如何使用数字科技来创新养老模式,让老人享受新时代智慧养老生活的?滨江区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正在推行的“政策找人”举措是一大亮点。
如果一位即将年满60岁的大伯面临退休,那么在退休后,他将享受到什么样的政策、服务和优待措施呢?按照以往做法,大伯需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去主动查找和匹配政策文件,不仅繁琐,还很可能遗漏一些本该享受的政策措施。然而在滨江区,这些政策可以主动“找”到大伯,并实现精准匹配,解决了辖区内老人需要“人找政策”的难题。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滨江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滨江区正在全力建设打造数字颐养港,将各类养老政策、服务项目、养老设施、辖区长者信息进行汇总,通过智慧化、数字化手段为老人精准“画像”。“我们联通滨江区城市大脑、冠山社区数字驾驶舱,借助大数据分析,为辖区老人建立六大类、几十个子类标签。从老人的基本情况、收入情况、享受政策状况等多维度,为老人勾勒相对全面、精准的个人画像,确保老人能享受到更精细、优质、便利和个性化的服务。”滨江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在试点的滨江区冠山社区及周边,已完成名老人的精准画像。”
滨江区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政策找人”的落地实施,正是滨江区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人性化服务的一个探索与实践。“通过画像,我们可以主动发现老人在权益保障、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隐性需求,主动推送相应服务,有助于提高服务资源与需求匹配效率,实现从老人及家属自行问询查找政策到通过老人信息大数据处理的转型。”
在“数据多跑路”服务精准度提高的同时,让老人不用跑、不用问就能知晓自己可以享受的政策和服务,相当于为老人增配24小时“云端”智能养老顾问,也助力康养服务大数据精准管理。
从需求调研到场景示范
打造社区里的康养联合体样板
上午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健康顾问的指引下自己量个血压、做个按摩;中午在智慧共享食堂吃个午饭,辖区居民还能享受到独家优惠;下午则参加中心的系列活动,写写书法、看看越剧;如有不适,还可以在健康顾问的帮助下,通过康养云平台进行远程会诊,医院的专家资源共同为老人提供服务……这样的养老生活,是记者在滨江区长河街道乐居冠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的真实场景。这里也是滨江区打造省级数字化康养联合体的试点。
乐居冠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年10月开业。建设打造前,滨江区会同复旦大学、中科院西北星等团队开展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调研,成立街道级康养联合体“数字专班”,访谈老人超人,明确了“老年人数据互通共享不够”“为老服务资源整合不够”“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护理专业性不够”等三大痛点作为滨江康养联合体数字化改革重点课题。
如今,乐居冠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初步解决了这些康养联合体建设中的痛点,打造了一系列数字化养老模式的线下示范场景。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块汇聚辖区内老人基数、服务人数、原宅安养人数等数据的大屏。据乐居冠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院长赵凌云介绍,中心汇数据建档案,实现AI一站式精准核对,解决养老数据不连贯、手工核对效率低、信息核对有局限等问题,减少办事流程,实现线上数据互相联通和相关部门共同监管。
三楼的社区嵌入式智慧养老院则有24张床位,为辖区内60岁及以上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日托、中短期全托服务。滨江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滨江区探索医养结合向康养结合延伸的缩影,“我们聚焦康复与养老服务综合场景向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家庭延伸,为老年人提供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护理服务。在家庭照护能力不足或照护压力负荷过重时,提供日间照料、喘息服务或长期托养服务,实现了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医康养护全链式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幸福图景。”
滨江区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滨江区将继续联动养老机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家庭等多方资源,做好医养融合、康养联合分类指导。“以社区为单元,通过整合周边服务商家、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资源,扩容健康数据共享池,建立‘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的原宅安养社群。”滨江区民政局负责人说道。
来源:学习强国
原标题:《杭州滨江: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人性化服务探索数字化康养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