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电影李双双吗这部电影是作家和艺

文学艺术来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一条文学艺术的定律。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一切艺术形式,无论是戏剧,电影,文学创作,包括绘画,表演等等,都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换句白话说,就是生活里有啥,艺术家才创作啥。生活是水,艺术就是水中的倒影,生活是太阳,艺术就是阳光下折射出的各种投影。

艺术家搞创作,不是照搬生活,但是却必须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也就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

60年代的著名电影《李双双》当时火遍全国,受到全国各界群众的喜爱和赞赏。《李双双》这部电影,就是根据河南作家李凖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的。年作家李凖到河南省林县农村体验生活,深入到刚刚成立的人民公社中去,亲身体验到了火热的群众生产与生活中去,感受到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公社集体生产队这一新生事物,带给人民群众深刻的心理和精神变化,以及出现的各种矛盾,看到了众多农村妇女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家李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了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成功刻画了一位泼辣能干、栩栩如生的农村妇女队长形象,成为60年代中国文学画廊中一个典型文学形象。

随后改编成电影在全国上映,并改编成多种戏曲搬上舞台,有豫剧、话剧、评弹、评剧、越剧、粤剧、花鼓戏等十多种戏曲,李双双也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人物。

正是作家李凖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这一新鲜事物,才创作出了“李双双”这一艺术形象。作家李準的创作实践,充分证实了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没有生活,艺术家就会缺少灵感,就没有创作源泉。

演员的艺术表演,同样离不开生活体验,同样需要深入生活。

电影《李双双》当时也是火遍全国,主角李双双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你要知道饰演李双双的电影演员张瑞芳,为了演好李双双,在电影拍摄之前,到林县农村生活了整整半年,每天和村里的女人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穿的衣服都和农村妇女一模一样,学着她们说话,做事,站在农村女人中,几乎认不出来她是著名的电影演员。拍摄期间一直在农村生活,先后一年多时间,所以张瑞芳表演的李双双鲜活泼辣,栩栩如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得到专家的好评,获得了电影百花奖。

没有张瑞芳长期在农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她是表演不好李双双这个人物角色的。她的经历,同样证实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精品。

八十年代的著名电影《牧马人》,改编自作家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灵与肉》。而这部小说的素材,正是作家张贤亮二十年右派和劳改农场生活的写照。张贤亮年被打成右派后,被发配到宁夏地区农场改造,二十年的生活磨练,二十年的生活苦难,使他在改革开放后,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改革前后,在农场劳改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中短篇小说。《灵与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没有二十年的劳改农场的生活经历,张贤亮不可能创作出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反映知识分子精神与肉体被摧残与重生的小说。深厚的生活积累,正是张贤亮文学创作的基础。

所以说,不经过深入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艺术家们是不可能创作出艺术精品的。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是建不起来的。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作品吗?答案是:必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