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琪做好传承,更需要塑造经典角色湖北

上周日晚《戏码头》舞台上,来自南京的越剧名家,“袁派”的杰出传人——陶琪,为我们精彩演绎了《西厢记·琴心》的经典唱段。

甫一开嗓,“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那一叠连声委婉深情的唱腔,左顾右盼细腻传神的表演,将崔莺莺那一刻的内心暗喜凝固在锦心绣口中,向观众充分的展示出来,来了个满堂喝彩。

在《戏码头》光是欣赏戏曲还不够,让小戏迷带您一起走进陶琪表演背后的故事吧!

在来戏码头之前,陶琪就坦言自己只是通过杨俊老师的朋友圈了解了《戏码头》的一些精彩细节,但到了自己即将登上《戏码头》的时候,心情却还是不免很激动。

陶琪今天要演出的《西厢记·琴心》,是恩师袁雪芬代表作《西厢记》其中的一折戏。对于《西厢记·琴心》中崔莺莺的的角色,陶琪的感受是这个角色应该张弛有度不能过,必须把大家闺秀的情感以委婉地唱腔表达出来,这也让这折戏的唱段特别好听。

袁雪芬老师作为越剧早期改革时的领头人,正是因为她的广采博取,大胆创新,越剧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独特的风格,一跃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恩师的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也深深的影响了陶琪。

00:39

陶琪回忆恩师袁雪芬教戏的特点是严格但不保守,虽然大家学的是“袁派”,但老师从不否定哪种唱腔,也不苛求学生要完全按照她的唱法去唱,并且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拘泥于“袁派”,要转艺多师,谁好就跟谁学。老师讲戏的时侯首先说:“你们不要一味模仿,而要根据自身嗓音条件,根据所演人物特点和情感设计唱腔,以情带声才能感动观众。如果仅仅模仿,只有声音没有情感是空洞的。”这些谆谆教导也成为了陶琪数十年越剧从艺路上的指南针。

在恩师袁雪芬的言传身教中,陶琪逐渐沉浸在了越剧艺术当中,主动去塑造角色,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这也成就了今天陶琪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

成名后面对大奖和荣誉纷至沓来的同时,陶琪更多地是感受到一种责任。如何能把老师口传心授的越剧艺术,通过自己更好的一代代传承下去。年,陶琪和尹派小生王君安联合成立的“安琪工作室”落户南京,为更好地培养青年越剧人才提供了平台。

戏剧事业需要承上启下,人才培养需要推波助澜。陶琪和《戏码头》上很多的艺术家一样,都在坚持不懈的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不断地创造着空间和机会,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的贡献,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延绵不断、薪火相传。

“我现在也会走进校园,做一些普及的工作。在这么一个快节奏,各种文化撞击的这样一个时代,期望我们年轻人,能放下一点点脚步,能够静下来,欣赏中国几百年来的这样一个艺术。希望能够把我们中华文化,这么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学习下来,你们一定会找到里边的乐趣。”

----陶琪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