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至此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年5月20日,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大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代表
黄梅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在这些剧目中,影响最大、最为国人熟知的代表性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罗帕记》、《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从诞生到现在,还涌现出了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
最早的是邢绣娘,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黄梅县孔垄镇人,曾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此后在四五十年代中,严凤英是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是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王少舫是和严凤英齐名的著名黄梅戏艺术家,因抗战时期所在的京剧班和黄梅戏班经常同台演出,所以于年后正式改唱黄梅戏。
第三代重要艺术家有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张辉、陈小芳、韩再芬等,他们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不少黄梅戏爱好者用吉他等西方乐器对黄梅戏进行了别样演绎,这种伴奏形式让黄梅戏更加通俗化、流行化。
作者/来源:激思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