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做一个测评,问越剧《碧玉簪》里你最喜欢什么人物,只怕很多人都会选婆婆一角。
李秀英好虽然好,可要受虐待。
婆婆就不同了,她是最有生活气息,也是最快乐,最拎得清的。
和李秀英的哀怨不同,婆婆总是快乐的。
总是见她笑呵呵的,而且她很拎得清的。
在剧中她可以说是唯一不识字的人物。
连李秀英身边的丫鬟春香只怕也识字,不然不会提出核对笔迹的建议。
按理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婆婆该是受鄙视的,她处在鄙视链下端。
偏偏事实与之相反,她不但受喜爱,还得到尊敬。
这一点戏里戏外都是一样的。
观众是如此,剧中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如此。
关键就是她拎得清。
李秀英是名门闺秀,王家也是书香人家,换一个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么张牙舞爪,作怪作妖也是可能的。
为的是掩饰自己不识字的缺陷感。
可是婆婆一点也没有,她很从容的,也不掩饰她不识字的现状。
她也知道不识字是不足,所以她不抢风头的,不识字去跟识字的抢风头,这怎么抢?头破血流都没有结果的。
就拿《送凤冠》这一折来说吧,婆婆就只是随众,她都没想过会出来说话。
都是读书人,什么道理不会讲?
这一点也跟一开始新媳妇进门时,她的态度是一致的。
媳妇什么都好,她笑呵呵就行了,本来也是不想去管的。
可是事情会找上来,非管不可,婆婆真要管,还真的管到了点子。
因为不识字,她跟儿子沟通,也就没那么细腻。
她就觉得这个媳妇,连我看了都喜欢,你怎么就不喜欢?
而李廷甫看到情书,拔剑要杀女儿,婆婆又出来拦着,她说媳妇有规有矩,有道有理,没有做错过,出嫁从夫,你就不问一句当婆婆的?
她说话都在点子上,别看她不识字,说话是有情有理。
这里是点出了因何她不识字,却在书香之家受到尊重的道理。
不识字不代表不热爱生活,不懂得道理。
她说的是朴素的,来自生活的道理。
书读得再多,不就是发现生活中的道理,保护真善美吗?
所以不识字只是一项技能的欠缺,而这项技能也只是通往发现生活中道理的途径,并非唯一手段。
于是无关宏旨,反而价值观是共通的。
婆婆不识字,也没有利用自己的不识字去欺负识字的人,在别处是会碰到我不懂我横,你就要听我的,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婆婆也很尊重识字的人,所以她安守本分,不逾越,也不炫耀。
反而有一份自然的平静和淡定。
但是并非冷漠,她很有人情味的。
《送凤冠》中她开口就是“媳妇大娘,我的心肝宝贝啊!”
这种称呼头一句是对媳妇的尊重,这也就难怪李秀英愿意去尊重婆婆了,礼尚往来,两好合一好。
后一句是充满人情味,很温馨的爱称。
婆婆还是笑着叫出来的,李秀英对父母的相劝可以任性,全身像绷紧了似的,被婆婆这么一声称呼,绷得再紧,也不自觉地放松了。
婆婆讲的不是大道理,就是家庭琐事的小道理。
而且她还帮着李秀英,真的是出自心里的喜欢,才会这样为她着想。
如果说在遭受冷暴力的时候,王玉林是冤家仇人,那么婆婆就是恩人了。
要报仇可以,可有恩也要报答,恩怨分明,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李秀英在婆婆面前是松了口的,她说婆婆“你是媳妇重生母”,又说她“不愿与他夫妻和,我情愿提茶担汤来奉公婆”。
就因为她这么说,婆婆就让儿子堂堂状元郎去给媳妇下跪。
王玉林当然不服,他还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为什么要下跪?
现在的观众看到这里,也会觉得王玉林其实也不是大错特错。
但是看看李家和王家的共同心愿是什么?希望他们夫妻琴瑟和鸣,美满恩爱。
而李秀英之所以受委屈,之所以礼数周全,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她是想好好过日子的。
这样看来,的确就是王玉林在破坏,既然他破坏,那么他就是全责。
王玉林还没想到这一层,尽管在审问之后,他知道冤枉了妻子,这时候才叫她娘子。
但是他认为,是他的才情打动了别人,岳父这才把女儿嫁给他。
他觉得才情才是关键,所以他考取状元,认为妻子不该有异议。
没想到家事的处理不是这个道理,而是另有一功。
体面之下,更显得委屈难捱。
这时候要讲的是情理,而婆婆正是个中高手。
读书人处理不好的问题,她出面三两下就解决了。
那她的地位自然是不一般。
王玉林知道冤枉了妻子,这时候是有悔改之心,收起了轻视母亲之心,原来不听话,此时他表示娘说的句句都要听。
可母亲叫他下跪,他又不肯。不肯是吧?又不听话了,好,那就顺便折服你,于是婆婆对着儿子腿弯一踢,王玉林身不由己下跪。
到底是状元,这一跪还得了,李秀英连忙站起,婆婆又把凤冠往她手里一塞。
李秀英推脱不了,只好收下。
婆婆是看准了读书人的矫情,她有对治的法门,而她这一套还真管用
。
然后李秀英说出了两句很妙的话,她说“这凤冠霞帔儿暂且收”,她的气还没全消,说话也有大家闺秀的矜持。
婆婆却不管这些,连连说“好的好的”。
接下来这一句话那是满堂喝彩,没有人会记恨她的任性。
她说“请公婆爹娘原谅我”,也就是说她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为出一口气,既然气出了,那么她也恢复原样,一切既往不咎。
那是皆大欢喜,再好也没有了。大家就只会感念她的好,她成全的是大家的心愿。
金采风先生的演绎也是一绝,让这个人物深入人心,难怪大家都会为她打抱不平,一定要这个人物获得良好的结局。
活秀英之美称,也当之无愧,确实是精彩绝伦。
假如按照旧版,痛快是痛快了,但效果没有现在的圆融平和,一片喜庆。
这个戏不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团圆吉祥吗?
怪不得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