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陈远笛5月9日晚,由温岭市城南义工队与温岭日报小虎队联合推出的“爱心电影院”第站,来到了城南镇猫儿山自然村,为留守在那里的干守方和李桂香夫妻俩放映本土方言《洞房经·念傧相》,以及越剧外景电影《五女拜寿》。为留守夫妻放映露天电影“一座大山里,只剩下这对老夫妻了,我想他们或许更需要看电影。”城南义工队队长阿华说,这是“爱心电影院”第一次来到猫儿山自然村。“前段时间,干守方阿公给我打电话,希望能到他家去放映越剧电影,因为天气原因便推迟了几天。”5月9日,趁天气晴好,阿华便带着放映小队来到了干守方阿公的家。进入猫儿山需路过桐岭水库,环境清幽、自然原始。放映车刚一开进干守方阿公的家,记者便被满院子的绿色所吸引。田埂旁大片的白芷、宽敞整洁的庭院和两条可爱的小狗,让这个家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年纪大了,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做木雕和看戏。”干守方阿公说,年轻时哪儿有戏他就去哪儿,现在年纪大了,不方便到处走,放映小队送影入山让他很是激动,仿佛重新回到了年轻时。“我还叫了两个朋友来!”干守方阿公说,猫儿山自然村的隔壁就是上洞自然村,经常听到隔壁村传来戏曲声,可把他馋坏了。这不,终于自己家也能放电影了,他早早地约上了好友一起来他家看电影。赶在天黑前,放映队员老潘和小哲在阿公家门口挂上了电影布,阿华放起了暖场音乐,在大家的翘首期待中,电影正式开场了。“哎呀,不能嫌贫爱富”“这个女儿怎么能这样”……随着剧情的深入,大家的感情也被带入其中。“第一次来,特地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让老人家高兴一下。”为此,阿华特地选择了越剧外景电影《五女拜寿》作为猫儿山的首部放映电影。少年时代的回忆,已有26.6万名网友观看在观影时,干守方阿公偶尔也会陷入沉思。“《洞房经》我有多少年没看过啦,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干守方阿公说,自己的父亲从前就是念傧相的。那时总是跟在父亲的身后听《洞房经》,这是他少年时代最难忘的回忆。“爱心电影院”感动的不仅仅是留守的阿公阿婆们,当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后,还引来了数十万名网友的围观。5月3日晚,“爱心电影院”第站是在城南镇照谷村上洞自然村完成的,这次为4户留守老人放映越剧外景电影《洗马桥》下集。当天,小义工陈翎旦还带去了植物油和山粉圆送给留守老人们。“上次,因为我们没吃饭,阿公阿婆还特地烧了白米粥给我们吃。这次我就特地带了点慰问品,感谢他们的热情款待。”放映结束后,阿华将当天的放映情况拍了一段视频并上传至抖音APP,没几天就吸引了26.6万名网友点击观看,点赞留言的网友更是络绎不绝。网友“心没变,时间在变”说:“好怀念从前,哪里放电影就到哪里去,再远的村子都要走着去。”网友“寒潭鸥影”说:“这是小时候最高兴的场景!”网友“我是个农民”说:“已经30多年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有儿时的记忆,好想看!”网友“重头再来”说:“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少林寺》,满满的回忆,真的很怀念。”……在网友们的留言中,大多是对儿时记忆的感念。那时候,只要一听说村里来放映队了,大人小孩连饭都来不及吃,只为了占到最前排的座位。网友们也仿佛通过阿华拍摄的小视频,穿越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但欢笑满满的年代。送影入山,不变的是初心5月11日晚,放映小队又来到了城南镇好德托老中心,为老人们放映戏剧电影。“我们始终坚持初心,不追求观影人数,只为了把大家喜闻乐见的影片送到偏远山区或敬老院等有需求的地方。”阿华告诉记者,曾经也有不少人质疑“爱心电影院”是否已经落伍,但他总是告诉大家,只要有需求,他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人都说,手机上也能看电影,为什么还要大老远地送影入山呢?但大家没有想到,老人们不一定会使用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老人们,他们更需要这样‘传统’的放映模式。”送影入山,给大山里的留守老人和孤寡、残疾及困难群众等,带去精神上的慰藉,是“爱心电影院”放映小队不变的初心。截至目前,“爱心电影院”已放映场,出动义工人次,累计放映时长达小时,观影人次超过1.32万人。阿华说,希望在今后,“爱心电影院”能越办越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为更多的乡亲带去大银幕观影体验和喜闻乐见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