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医案泛黄的纸张讲述历史

民国医案:泛黄的纸张讲述历史(记者孙良通讯员一秋)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古代医书,对普通人而言,大都是神圣又神秘的。而一本名家医书的完整的手抄本,更是难见踪迹。新昌郑氏中医肝胆科的传承人郑黎明,最近得到一套疑似中医大家秦伯未手抄的民国国医丁甘仁的《丁氏医案》。全国名老中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杂志》社社长陈永灿说,丁甘仁创办中医学校,招外姓弟子,秦伯未曾在其开办的学校就读,秦氏也是大家,书法一流,“这是有研究价值、珍贵的医学著作”。得到这套珍贵的医学著作,郑黎明告诉记者:“既是缘分,也有运气。”我最早只收藏了一本年秦伯未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行医时的处方。书法艺术是秦伯未先生强项,从晚清碑学名家赵之谦入手,写得一手赵体行书,在书法界有一定的地位,名医的处方也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前段时间,在同一个卖家手里看到这套著作,觉得字体非常熟悉,当时就怀疑是否为秦伯未所著。我咨询了当代中医文献研究者王剑辉,一致认为两者字体出自同一人之手。”郑黎明介绍说。丁甘仁,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早期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先河。他桃李遍及全国,程门雪、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王慎轩等中医名家,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材生。年丁氏去世,其儿子及弟子整理丁氏医案,并于年在上海出版。郑黎明说,这套应为秦伯未手抄本,“或许是用于出版前的整理、收集。”确定后为了得到这套书,郑黎明花了重金,并与卖家多次沟通,最终成功将书购得,“得到书后,我就想把它交给医学专家研究,希望将著作进行复印,造福人群。”郑黎明说。孟河医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特别是在在清末民初的医坛上,以马培之、丁甘仁为代表的中医大家。郑黎明除了秦伯未的手抄《丁氏医案》外,还收藏了丁甘仁儿子丁仲英、孙子丁济万、丁济华、丁济南等的处方,加上这套完整的手抄本,对孟河医派特别是丁甘仁的医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年,郑黎明决心投身中医,常常会对照一般医术和一些有关处方的书籍进行研究。他发现,在写医书时,很多人似乎有所保留,而原汁原味的处方能够体现出真实水平。但一些古老的中医药方都散落在民间,如果不加以收集和保护,很可能会失传。就这样,郑黎明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中医药方。经过20年的呕心沥血,郑黎明潜心收集了多册中医古籍和名医手稿、多张处方、余件出自名老中医之手的字画及多件中医器具,并利用一幢闲置厂房自费办了个中医博物馆。除了收藏与专业有关的物品外,郑黎明还收集了尹桂芳的黑胶唱片、磁带、演出海报、签名书籍、剧本、节目单、广告及书签、画册等,“我喜欢收藏的东西很多,很杂,我觉得历史都应该被保存、被纪录下来。”越剧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记载越剧各个历史时期的详实人文史料更是宝中之宝,应该倍加珍惜。新昌是越剧的发源地之一,“越剧皇帝”尹桂芳出生于新昌,“收藏越剧史料,是兴趣、爱好使然,但对年轻人来说,这些资料有助于他们了解越剧的历史,欣赏历史留下的瑰宝。”郑黎明说:“我们有义务保留好这些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