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5日,寒潮过后暖阳和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新世纪戏曲研究文库’新书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朱刚教授主持,来自京、苏、浙、沪等地的二十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新世纪戏曲研究文库”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江巨荣教授担任主编,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自策划伊始至今,已历时近三年。丛书计划出版十种,目前已出版九种,内容涉及戏剧史、戏剧演出、戏剧传播、戏剧理论批评等,反映了当前戏剧研究的前沿动态。作者中,既有吴书荫、江巨荣、赵兴勤、李晓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刘祯、苗怀明、郑志良、赵炳翔、李舜华、朱崇志等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体现出戏曲研究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刘帧书影
这是刘帧的一个评论集,其所收文章跨度有20年,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年,其中以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为主。评论,是刘帧这些年来研究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参与评论使刘帧对戏曲发展和理论研究现状有了更多也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刘帧的硕士与博士专业的本行分别是中国戏剧史和南戏研究,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看戏机会大增,感觉这里的研究工作和戏曲舞台、戏曲发展现状联系特别紧密,时任所长、著名的戏曲美学家苏国荣研究员热忱邀请刘帧参加戏曲研究所召开的戏曲评论活动。刘帧的第一篇评论文章便是观看人艺话剧《李白》后而写的习作。毕业留任戏曲研究所后,刘帧参加的戏曲评论研讨增多,并逐渐常态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文化部艺术局的评论、研讨和评审,一发不可收,迄今有30多年的历史。
赵炳翔书影
民国时期戏曲的繁荣,与唱片录音技术以及唱片业的繁荣几乎是同步的,以往的民国戏曲研究将重心主要放在文本的梳理和检索上,以留声机与唱片业为考察对象,进行缜密论证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本书对此将起到学术补白的作用。此外,中国唱片业的源头和重镇均在上海:京剧名伶,不论北方的,还是南方的,均要在上海滩呈献技艺,才算功成名就,录制唱片既是对他们技艺的肯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知名度;越剧、沪剧等这些原本的乡间小戏,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濡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原先乡间田埂旁的吴语侬音,化作了唱片中的旋律,随着无线电波在城市上空飘扬传送;昆曲虽然式微,但藉由俞氏父子、“传”字辈艺人们的唱片,倔强地保留住了这一支血脉;而唱片中粤乐的放送,亦令在异乡和海外打工的广东籍游子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因此,戏曲发展和唱片业的互动也是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所在。
苗怀明书影
苗怀明,男,年生,河南平舆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出版《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吴梅评传》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古代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