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强调流派传承,演员唱戏一味的模仿,是

众所周知,越剧不管是小生还是花旦,它的流派众多。每个越剧流派都有它的代表剧目,使得越剧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

特别是越剧十姐妹的出现,把越剧发展推向了巅峰,她们后面开创流派,并且寻找越剧里的好苗子,细心教导,使得越剧流派得到传承。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越剧演员,也是现在越剧各个流派的宗师,她们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得越剧更加的繁荣。

但是,越剧发展到现在,有的流派蓬勃发展,传人众多,枝繁叶茂。更有的流派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不可否定越剧流派的提倡,有其作用与意义。它既对前辈成就的肯定,也能促进戏曲的繁荣与兴旺,还可以成为后辈努力学戏唱戏的激励剂。

但是把传承流派作为年轻一代学戏唱戏重点的思路,出发点良好,却贻误后人,害人不浅。

流派本身不是戏曲的基本语言,让后辈这样学流派是种错误;流派的基础是宗师的声音,而不是发声方法,让后辈亦步亦趋的传承基于宗师个人嗓音的唱法意义不大,有东施效颦之嫌。

越剧流派的传承可以让越剧新人学戏的时候更加容易,可以模仿前人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演员每走出一步,每唱一句台词,每甩一次水袖,都可以参照着前人的经验,进行模仿,使得学戏不再是空洞的理论。

流派要传承的思想是将唱腔艺术模具化,但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独特性;流派是一种具体的唱戏方法,再美的唱法也会随时间推移过时。

越剧强调传承流派,会误导演员把唱戏的重心放在模仿,放在唱上等。每个人的嗓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一味的模仿前人的唱腔,使得越剧唱出来和前辈的嗓音一样,只具有其形,一个流派的传人唱得戏曲差不多,也就失去了嗓音的独特性。

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唱腔,那越剧也可以找配音演员来唱了。其实大家听戏曲,喜欢观看越剧,还是喜欢越剧那种咿咿呀呀的声音,喜欢越剧那种独特的韵味儿,还是喜欢越剧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越剧流派的传承既可以说非常重要,也可以说不太重要。

因为越剧的流派的传承,可以使越剧在那个框架里流传下去,但是流派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越剧的发展。

条条框框限制了,使得越剧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每位越剧演员都可以发挥自己嗓音的独特性,使得越剧的演唱更加能打动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