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剧团游子吟讴歌慈母颂家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大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千古名句,一个母亲形象鲜明呈现于诗中。和天下大多母亲一样,诗中的孟郊之母,操劳一辈子、培养儿子成材,传承优良家庭美德。

浙江越剧团据此诗创作演出了越剧《游子吟》,在当地演出大获好评。该剧由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浙江越剧团出品,将于今年4月25日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游子吟》讲述了孟郊幼年丧父,孟母裴月娘爱儿护儿,盼儿高中。青年孟郊与富商之女乔心盈两情相悦,乔父嫌贫爱富威胁孟郊分手,月娘护儿心切,无奈之下违心劝退乔心盈,使其另嫁他人。孟郊惊闻变故性情大变,叛逆不已。月娘兄妹为孟郊娶来农家女子林兰英,兰英贤惠善良、善解人意,面对孟郊冷落委曲求全。当孟郊得知当年姻缘竟是母亲拆散,痛苦之下酗酒买醉,与母亲争吵。此时恰兰英腹痛待产,风雪天,一家三人在送产途中互诉苦衷,月娘痛责孟郊,并教育孟郊应当继承家风,相亲相爱,一番话使孟郊幡然悔悟,担起家庭责任,从此全家和好。孟郊屡试不第,终于中年登榜,沉于下僚,移居溧阳,三代同堂,月娘年迈思归,孟郊渡口送别,百感交集,脱口而出《游子吟》,于平实中感人肺腑,是为千古流传。

孟郊是浙江德清人。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亦平介绍,作为孟郊故里,为了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进现代社会的人间亲情,激发人们的感恩之心和爱国热情,这次以孟郊的乐府诗《游子吟》为创作背景以及孟郊与其母亲的故事为灵感,历时近三年创作的“在质朴处见爆发”“在共性处见真情”的朴实新编越剧《游子吟》,不仅是德清“游子文化节”的一个重头戏,更将为德清的文艺繁荣与“道德高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添新功。

该剧创演班底十分强大,编剧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编剧颜全毅,导演是著名戏曲导演杨小青。在演出阵容上,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滨梅扮演孟郊的母亲,优秀青年演员汪舟格扮演孟郊。此外,全剧配戏的演员还大都是浙越的老戏骨,比如扮演教书先生的是国家一级演员、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华渭强,可谓是集合了浙江越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既有红花,也有绿叶,不仅主演们个个出彩,群众演员在全剧的演绎中也非常出色,强烈地烘托出导演所需要的氛围,也为剧目增色不少。

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剧团,最近几年开拓创新,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了“浙越新现象”。相继与玉环、遂昌、松阳、德清地方政府合作,作品深受观众欢迎,已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这样的合作,让戏曲艺术更加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更接地气、更有群众基础,加强了戏曲的普及和推广。

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表示:“打造越剧《游子吟》,不只是在舞台上打造一台精品剧目,更重要的是关照当下,与时代同呼吸,肩负起呼唤民族精神、呼唤道德复苏的社会责任。与德清县合作打造《游子吟》,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思想性上,通过《游子吟》的打造,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包容心和忠孝气节的家国情怀。而在艺术性、观赏性上,我们在不断强化戏曲本体基础上,发挥浙越长期形成的演、唱风格。放大特色,追求个性,充分利用和融入德清的地方文化特色,故事以小见大,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文一字,百姓生活和乡风民俗等等,接地气,传家风。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认同,才有了《游子吟》的诞生,乃至有华人处,就有《游子吟》。我相信,每个人看了《游子吟》都会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都会找到一个永恒的情感。”

越剧《游子吟》从脍炙人口的诗歌出发,描摹的,是普天下那些含辛茹苦、付出一辈子的母亲。她们平凡、不易,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痛苦欢欣,在与孩子的和睦、争吵中一起成长,没有人教她们怎么做母亲;她们为孩子付出的一切,也不知是对是错,然而因为平凡,所以她们伟大……(光明融媒记者苏丽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