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旧照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在海内外观众之多享誉之隆堪称戏曲之最。今天重温这一经典剧目,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和久长的剧坛影响力仍然摄人心魄。

——题记

“年夏天非常热,很多天都是38摄氏度。那么多灯照着,我们每天演10几个小时,演完后,脸都肿一圈。”袁雪芬说。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灯光刺激,肿成葡萄那么大。袁雪芬的十二指肠溃疡发作。11个月的辛苦过去,影片竣工。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前来审查样片,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不是有人说我们没条件拍摄彩色片吗?现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总结吗?”陈毅同志亲自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审看样片,并向洗印这部彩色影片的万国强、查瑞根师傅及摄制组全体同志表示祝贺。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当时领导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到摄影棚了解拍片情况,黄绍芬向他谈了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用几台防空探照灯的发电车,增加炭精灯,提高棚内的光亮度的办法。夏衍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便向当时上海市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汇报。陈毅同意借用,但规定出借时间只限于白天,傍晚前必须归还。时值年,国民党轰炸还在持续。就这样,《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方方面面的“精心呵护”下,得以开机拍摄。

由曾经拍摄出《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脍炙人口电影的大导演桑弧于年完成的这部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建立后所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越剧”和“彩色”成为影片最终成功的两大核心要素。导演桑弧深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舞台视觉表现层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将其有机移植到“彩色”电影这一当时对中国来说尚属于新技术的视听媒介表现中,在视觉上充分反映出中国戏曲化妆和服装的艳丽,取得了较好的银幕效果,为新中国彩色电影的诞生打响了头炮!另外,《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经典剧目之一,越剧本身柔美清丽的表演和缠绵动人的唱腔音乐富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早已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全女性演员出演角色,擅长演绎青春爱情题材的特点显得尤为细腻,相对而言,它与现实生活距离较小,电影形式化比较容易。而酷爱戏曲艺术的桑弧导演显然深悉此道,他在拍摄本片时格外仔细,比较研究了《梁祝》的几个不同戏曲版本,然后把越剧版和川剧版的优点组合起来,通过越剧名演员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表演将之电影化。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导演桑弧曾撰文回忆当时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年上半年,摄制组进行了排戏,分镜头、美术设计、彩色片摄影、洗印的各项技术试验。影片于7月初开拍,对这部新中国第一次拍摄的彩色戏曲艺术片,周总理和陈毅市长都倾注了很大的关心。年冬,影片摄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请周总理、邓颖超同志和陈毅市长来审看样片。他们看后十分高兴,对袁雪芬、范瑞娟的优秀表演以及摄制组全体的创作劳动给予很多鼓励。周总理还详细询问厂拍摄情况。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三个多小时,这对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过量的负荷。

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

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长度控制在电影通常所允许的二小时放映时间之内,而又要尽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上的精华,这确是一个难题。摄制组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尽如人意。周总理沉思片刻,用商量的口吻问我们,为了剧情的贯串,在“楼台会”和“山伯临终”之后,能否加上一个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再衔接下面马家花轿进门,祝公还硬逼女儿上轿的场景。我们觉得总理的建议非常好,于是又补拍了“思兄”一场,增加了短短四句唱词,却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烘托得更浓烈了。”这部彩色戏曲片问世后,效果很好。备受观众欢迎,它也为摄制彩色影片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到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

其实,《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负载的政治意义还不止于这么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