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素萍通讯员赵蕾吕璐琪
“我的朋友们都很难想象,在我连中文都说不利索的情况下,我竟然能唱中国戏曲。”
在浙江财经大学,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木槿不仅延续着自己的音乐梦,还学会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越剧。她把这归功于她的越剧老师——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神仙姐姐”毋丹老师。
作为浙江财经大学的非遗文化传播名师,毋丹老师已经教留学生超过十年。
在上大学期间,她就以学姐的身份在留学生中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来浙财大任教后,她在国际学院教留学生古筝演奏、昆曲、越剧等。
近日,讲述毋丹老师与木槿的越剧之旅的作品《我在中国遇见TA——我的中国“神仙姐姐”》的作品在第二届“美丽浙江”国际短视频大赛获国际合作奖。
面对零基础的留学生,“语言障碍”是毋丹老师需克服的一大难题。
在上古筝课时,她要把经典的古筝曲目改编成简单的指法,把复杂的技巧术语转化成易懂的肢体语言。用实操代替理论,从按弦到弹奏曲子,手把手传授。既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又加快留学生们的理解速度。每节课前,毋丹老师都要花半天多时间准备。
毋丹老师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戏曲知识教授给留学生,而留学生们也在学腔调、走台步、演戏曲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戏曲的本色魅力。留学生提起毋丹老师,总是报以深深的感激之情,并亲切地称她为“神仙姐姐”。
“不论是有魅力的戏曲,还是温暖的毋丹老师,都让我感到极为幸运。作为外国人,来到中国就是想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接触中国特色;毋老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拉近了文化的隔阂。这样的文化精神是一股柔软但绵延不绝的力量,也是区别于西方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留学生木槿说道。
除了教授留学生,毋丹老师对国内学生开展《古代戏曲鉴赏》《沟通与写作》《中外文学经典研读》《古代戏曲专题》等课程。
“传统的戏曲文化学习要么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要么是以表演为主。我希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带到高校课堂中。”毋丹老师采用“教研结合”的方式,把当下有关戏曲的学术热点引入课堂,以“讲授+鉴赏+讨论+模仿体验”四合一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毋丹老师的课上,浙财大学子不仅在思维碰撞中汲取到戏曲知识,还可以画上舞台妆、穿上水袖,零距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给戏曲增添青春活力。
毋丹老师对中华戏曲的热爱和传承,离不开爷爷的言传身教。
毋丹老师的爷爷是中国第一批战斗机飞行员,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痴迷者。在她刚识字时,便跟着爷爷读论语、看京戏。
“爷爷还经常和我讲述平津战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故事,在我心里播下了爱国爱党的种子。从小的潜移默化,让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想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做点贡献。”毋丹老师回忆道。
“过去十年,我认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热爱戏曲的学生。因为双向的热爱,也因为身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让我有了传承的使命感。未来,我将继续前进,使中华戏曲之音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毋丹老师表示,肩负党员和非遗传播教师的双重责任,毋老师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戏曲知识教授给国内外的学生们。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