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嵊州根雕艺术研讨会访谈录浙江日报

12月16日下午,作为中国(嵊州)根雕艺术精品博览会暨第二届“雕圣杯”根雕现场创作大赛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嵊州根雕艺术研讨会举行。会上,来自根木雕行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专家学者围绕“匠心精神传承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与思想交锋,共同探讨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使命与新挑战,也为嵊州市今后进一步加快根雕产业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匠心精神:难于匠更在心

周郑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执行会长)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因此,工艺美术代表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工艺美术行业也成为最能集中和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之一。

说到匠心精神,我认为:工艺美术从业者立志勤奋、自信自强、追求卓越、忘我奉献,以及对技艺水平精益求精,对产品作品精雕细琢,对工作对事业不懈追求,最终历练成为身怀绝技、德艺双馨、具备传承创新精神的行业精英的过程就是对“匠心精神”最好的诠释。这既是我们工艺美术人立身从业必备的重要品格,也是实现“工艺美术品向艺术品转变,工艺美术艺人、匠人向艺术家转变,工艺美术作坊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载体和基础。

工艺美术发展传承至今并依然辉煌屹立,不仅因为庞大的体系,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也是因为一代代工匠们的传承有序,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作为新时代工艺美术工匠,扎实的技法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艺、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品德是从业者坚实的基础,对作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进修学习,对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对艺术底蕴的不断升华,都是每位工艺美术行业从业者不可或缺的自我历练过程。正所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关键难在于匠,更在于心。匠心精神,就是要求行业从业者在创作作品时要保持恒心、信心、虚心、细心,创作理念要有针对性、有时代性,更要有思想有灵魂,作品形态与内涵血乳相融,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根据时代需求创作

陆光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对于传统工艺品类,传承与创新是一对恋人——两人彼此相好,互生爱慕,方能形成合力,繁衍生息。传承必须坚守,因为它是传统,从传统技法,到工匠精神,一切拥有传统文化的品类,都有着历史的深厚积淀,代表着数千年来人民的美好追求和精神标识,如果不去传承,它就不会走到人们心里,留在后人手里。要想立足于当代,做出好东西,必须先做有能力仿古的传承人。

不过,只有传承,没有创新,发展也很难长久。事实上,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下许多非遗项目市场萎缩、后继乏人。如果传统工艺因循守旧、自我封闭,不去创新,不能服务于人民,不能通过市场的流通取得造血功能、产生良性循环,其寿命很可能长不了。所以,传承人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创新,是贯穿于传承过程之中的。时代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产品功能不同,对作品的要求便不同,落到作品上,就意味着必须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眼光和审美的作品。于是,创新就产生了。

创新,可以博采众长,甚至跨界融合,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特色丰富其表现力,从其他行业人士的眼界、见识、技能等多个方面汲取营养,甚至碰撞出火花,提高作品内涵和艺术表现。

文创产品要贴近市场贴近百姓

周锦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人主张艺术的个性化。那么,传统艺术要不要个性化?我从事瓯塑艺术50多年,一直注重保持瓯塑艺术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鲜明的传统堆漆工艺特征,却很少提倡自己个人的特色。因为传统艺术不同于现代艺术,不能过分强调个人艺术的个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个人艺术个性也代表着个人技艺与风格的定型以及停止发展空间。所以作为工艺美术大师,无论头上光环有多大,都应保持工匠的初心,把我们祖先经典优秀的文化、艺术与技艺认认真真地一代代传承下来。

这几年有许多工艺美术大师与传承人都陷入了市场不好的困境,一方面有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们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缺少精准的市场定位有关。许多手艺人一辈子沉醉在个人的喜好中创作作品与产品,没有明确的市场调研与定位。尤其近几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传统的市场已经萎缩,必须要研发拓展新的市场,只要市场意识强烈与精准了,才会有更好的作品与产品面世,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只有让我们的工艺美术作品、文创产品真正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百姓,我们的创意与设计,我们的工艺美术、文创产品才会有真正的市场价值。

匠心精神传承发展

黄小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提到“匠心”,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考工记》开篇有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我所理解的“匠心”应该是用手工的温度来传递“造物之美”,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表达东方美学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匠心”是一辈子做一件事,并且做好一件事的执著,正是这份执念让我们的工匠们可以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我们一辈辈的艺人们师徒相授、心口相传,让一代一代的手艺人可以落地生根,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匠心精神是相通的。

进入到新时代,我觉得传承和发展应该赋予更多的意义,我们传统的技艺传承是一种,学术理论体系的打造也是一种传承,不同的是专家学者们以及媒介们通过“手中的笔”让这种传承为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更多的人知道了才会去了解,才会去市场购买,传承要融入到市场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每一个匠人的追求和目标,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传统手工艺不断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要发扬匠心精神,更要搞好继承和发展,这样我们才是匠心精神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才会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虞定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领域,机器替代或辅助手工制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对我们工艺美术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我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乐清黄杨木雕行业,谈几点体会:

“工匠精神”需要明确工作态度。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影响到工匠群体,很多人更重视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业务技能,而忽视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价值追求。有些产品我们做不出来,恰恰是因为缺乏用心钻研、勇攀高峰的工匠;有些产品我们做出来却没有竞争力,也正是因为缺乏把工作当责任和使命的工匠。用“心”才会创新,使命感才会赢得市场的信任。我想这就是提倡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工匠精神”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工匠是对技术精湛者的尊称,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工匠精神”其实是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标。

“工匠精神”需要宽阔的胸怀和眼界。在现代社会,我们从事工艺美术的,不提倡一味关起门来埋头苦干。要开拓眼界,打破老一辈的门第观念,要破除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拓展作品材料的限制,从事黄杨木雕的,也可以拓展到红木、檀香、树根,要尊重时代的审美,把工艺美术元素与时尚相结合,着眼于现代生活,创造出更多美化人们生活的作品或产品。

不忘初心不失匠心

吴尧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无论在哪个领域,工匠精神都为人们所推崇,它不仅仅是一种处事态度,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在工业化的今天,“匠心”的概念似乎与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人们无法理解将一生付诸到一个理念上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在我看来,什么是匠人?就是一个挺犟的人!不在于名头有多响亮,在于是否有真本事,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心无旁骛,不受任何诱惑,专心做好自己的手艺。体现在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屈不挠坚守底线。

近几年,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工艺美术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瓶颈,企业和手艺人都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如何让企业和手艺人存活下来?如何传承?如何发展?我认为全社会要进入文化与旅游相融合,迎合国家政策,与时俱进,把手工艺产品变成生活用品,让手工艺品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生活。发展手工艺体验式经济,打破过去手艺人与消费者之间只有钱与物的交换,没有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更没有在共同劳动中形成“共情”的缺憾。因此,手艺人应该在提供文化服务的时候把手工艺的价值观传递出去,这样与体验者形成长期的朋友关系,从而成为你的人脉资源。总而言之,只有做到别人无法制作的技艺,你才可以做得更好。

择一业,终其生,才是真正的手艺人,不管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不失匠心。

以匠心精神译自然之书

张德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如果将工艺美术比作一棵大树,只有一代代传承下去,开枝散叶,才能枝繁叶茂,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个传承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从业者,也就是有着匠心精神的匠人们。

在我看来,根雕就是一本藏着自然奇妙与精华的“天书”,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人就是译者,只有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这本“书”才能为普通人所读懂,所喜爱。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自然,也就是这本“书”的本意,不能随意篡改、曲解。树根在自由生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造型,这是自然的造物,所以不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加以太多雕琢,避免破坏自然的美感。所以对大多数根雕作品来说,最少雕刻的作品,才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人们推崇的艺术就是秉承“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原则。

当然,自然的造化虽然神奇,但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时,就需要匠人们高超的技艺水平和运用匠心精神,要“顺其自然”地依据根材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及纹理方向,凭着卓越的感觉和想象所赋予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创造出与自然同呼吸共生存的根雕艺术品。也正因为艺术的自然是创造而不是拾取,才使得根雕有了存在的价值,为实现这种价值,匠人要先成为根的知己,匠心凝聚,将这部“天书”翻译得至真至美。

匠心凝聚嵊州根雕金名片

郑兴国(嵊州根雕艺术家协会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嵊州根雕艺术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嵊州越剧艺术、竹编艺术并列为嵊州的金名片。如今,嵊州市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嵊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根木雕集散地。

长期以来,嵊州市把传承和发展根木雕产业文化当作重点工作,相继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如通过创建嵊州市艺术村、嵊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筑巢引凤,集聚根木雕从业人员,形成合力,对外宣传推广,积极打响嵊州根木雕这一特色品牌;并积极创造条件,关心和支持根木雕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让大家充满信心,勇于传承创新嵊州根木雕事业。

目前,嵊州根木雕从业人员近人,数量庞大,雕刻技艺精良,拥有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嵊州根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多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高水平的雕刻人才。如今嵊州根雕艺术能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生机盎然,是全体嵊州根雕艺术家努力的结果。

任何一个产业首先要有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嵊州根木雕也不例外。值得庆幸的是嵊州根木雕从业人员已不满足固有的根木雕风格、式样,求新变革,顺应时尚化、收藏性的趋势,不断探索创新,雕刻出更多具有现代时尚风格的根木雕作品。

秉匠心精神促传承创新

李和康(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全国主要根雕产业集散地福建上街马保、莆田、武夷山,江西的井冈山、赣州,云南昆明,广西桂林,四川成都、雅安等地区,在根雕传承、根雕创新、根雕行业发展等模式上,做得都比较好,值得我们根雕行业参考和借鉴。

近几年,我们浙江的根雕行业也发展得比较快,嵊州根雕不管从题材和创作水平,以及产业规模,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大截,走在了浙江前列。但从全省整个根雕行业来看,特别是根雕市场乏力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各位专家学者去发现去修正,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需要我们更多的根雕艺人因地制宜去挖掘,根据市场需求去创新,根据时代的发展去发展,使根雕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根雕要有市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根雕艺人要转变观念,不是我们生产作品让市场来选择,而是我们要善于了解市场,观察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制作什么样的作品,变被动为主动。根雕作品不缺市场,缺少的是根艺人的经营思维。

创作有时代感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邹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工匠精神,我认为首先就是要有担当行业复兴的责任感,其次是有创新精神,还有就是坐得住冷板凳。我想只有那些有责任心的艺术家,才能够潜心研究,担负起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创作重任,不断在艺术形式、艺术技法、艺术格调、艺术品位方面反复精心打磨,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奉献具有中国精神、引导人民向上向善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大家知道,一旦我们没有创新的意识,我们会怎么创作作品呢?一是我们只能在老路上靠着惯性来行走,二是只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亦步亦趋,三是因为没有设计能力只能给别人当助手进行缺乏创意的艺术劳动。艺术一定要大胆创新,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贴近生活,多收集我们的创作素材。

过去我们很多根木雕大师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开宗立派,以饱满的情感,心系区域发展,以艺术风格迥异、创作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精湛的木雕、根雕、根艺艺术作品,获得人民的喜爱,正是这些大师的匠心精神,奉献了优秀的作品,才使这些特殊的、小众的艺术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