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电提起越剧,就不能不提“小百花”,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舞台表现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剧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王滨梅正是这所剧院的“掌舵人”。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听她讲述了关于越剧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王滨梅是我国著名越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自年从事越剧表演至今,曾在舞台上饰演了《枫叶如花》中的华枫,《我的娘姨我的娘》中的吴玉梅、《游子吟》中的裴月娘、《九斤姑娘》中的九斤等一系列古装和现代戏人物形象,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戏曲影视表演上,王滨梅同样收获颇丰,其中,她主演的越剧电视剧《秋瑾》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16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第11届全国戏曲电视一等奖等12项全国大奖,她个人多次荣获全国戏曲电视“最佳女主角”。
“越剧是中国艺术的精粹,优秀的艺术作品蕴藏着忠孝礼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了编导音美演各种艺术门类,而且越剧演出的内容接地气,唱腔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只要能够有机会接触,就能让观众喜欢越剧艺术。”她说,越剧起源于绍兴,繁荣于上海,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史。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复兴,针对青少年和基层各年龄段的观众,推出了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下乡等不同系列的项目,把戏曲有效延伸到更广泛的城市和基层地区。此外,通过戏曲进校园,可以让传统文化魅力渗透到校园之中,培养好年轻观众,壮大观众队伍,从根源上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为戏曲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丰厚的生态土壤。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属专业文艺表演单位,是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演出团体。年院部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辖两个演出实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浙江越剧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别传承和发展“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剧院近年来,以《我的娘姨我的娘》《枫叶如花》《吴越王》为代表的新时期舞台作品的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剧院的管理者并且担负着传承“越剧小百花”的重任,王滨梅代表对传统戏剧的未来发展尤为关心。此前王滨梅曾多次呼吁,戏曲传承要壮大年轻队伍,提高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王滨梅代表说,戏曲的发展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关键,戏曲艺术的传承讲究的是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目前,越剧艺术各大院团对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也逐渐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后备人才,但在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各方仍需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建立艺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更需要院团自身制订多项举措破解人才培养难题。
“我们越剧院针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剧团打造“领军计划”,为他们举办艺术专场,加强实践,打造青春版剧目,从而在提升其表演技能,扩大青年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针对非表演岗位人才,剧团积极鼓励其参加各类培训、进修、交流及深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通过青春版剧目的创排和“新松计划”等各类由文化部及省厅不定期举办的培训交流活动,拓展艺术人才的实践机会。”王滨梅举例说。
新时代,越剧艺术应该如何更好传承与创新,促进越剧艺术繁荣的关键是什么?
她表示,任何一个剧种都是在不断向外走的过程中成长壮大。越剧的成长史告诉我们,乡土是源,都市是流,互为依存,共同发展,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越剧的舞台比以往更大也更宽广,需要在剧目建设上题材更丰富、内容更广泛、更有针对性。
“以我院为例,既有“才子佳人”的传统古装剧目,又有体现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现实题材剧目,同样近些年还在不断创新以本地历史名人、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精品剧目,针对都市和乡村观众,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输送不同类型的剧目。”王滨梅说。
在王滨梅代表看来,越剧繁荣的关键在于多出好剧目,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通过剧目创作不仅能带动人才培养,推动越剧繁荣,还能让都市和乡村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从院团来讲,剧目建设就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出戏出人”服务。同时,要把握好越剧的特点和优势,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真正做到演人民的戏,演给人民看。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