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青年就是这么帅

编前

“新”职业主打创意创新,为网络注入更多更强烈的时代和青春色彩……今天的“新兴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超乎想象。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也迫切探寻自己的文化传统之根。他们深谙传承之道,也善于打造同龄人喜欢并接受的表达方式,通过年轻人的聚合平台,传播这一代人文化自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

客家山歌唱进直播间,再把粉丝拉回剧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蒋肖斌

每周六晚上8点,潘锡岳会在剧场演出山歌剧,门票免费,多人的小剧场上座率在八九成。有一天演出结束后,一个年轻人特地跑到后台找他,“我看了你的直播,特地找过来看现场,原来这么好看啊”。这是潘锡岳难得在线下收获粉丝。这种“辉煌”,他的母亲、阿姨曾司空见惯,但对于这一代戏曲演员来说,久违了。

人称“客家山歌王子”的潘锡岳,是广东省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一名演员。自称“80后中年人”的他,最近在直播间开唱,“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潘锡岳唱着山歌,还用客家话演绎《大话西游》等电影的经典桥段,熟练地用直播界的“切口”和网友们互动。

“我非常愿意做这件事,直播的用户以年轻人居多,而我现在所在的部门就是‘传承部’。什么叫传承,就是老的东西让年轻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潘锡岳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传统戏曲的确博大精深,但如果普通人不知道,就无意义,一定要拿出来给大家看。”

潘锡岳出身文艺家庭,妈妈是上世纪80年代广东汉剧院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邹勇,阿姨是梅州市山歌剧团的演员。小时候的潘锡岳,特别被同学羡慕。在那个年代,放学后能天天看戏简直太幸福,“那时候看戏,就跟现在看明星演唱会一样”。

从小耳濡目染,潘锡岳考入了梅州市艺术学校,专业是汉剧,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高速公路,还在收费站收了几个月过路费。3年后,一位前辈找到他,请他到梅州市山歌剧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前身)当演员。犹豫了一下,潘锡岳还是同意了,最大的变化是月工资从多元一下子降到了元。

5年进入山歌剧团,8年潘锡岳就担纲了一部大戏《桃花雨》的男主角,也凭此获得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只是,潘锡岳发现,几十年过去了,台下的观众还是母亲那个年代的观众,而且越来越老、越来越少。

“同学朋友聚会,他们问我现在做什么工作,我说是山歌剧团的演员。他们就笑话我,‘山歌?山歌不是那些老人家在山上的凉亭里唱的吗?’这说明连本地的年轻人都对山歌剧非常陌生,停留在老观念。”凡是对潘锡岳说过这些话的朋友,都被他拉到剧场来看演出,“我一定要带你感受什么叫山歌剧!”只是,这么做的范围毕竟有限。

潘锡岳的很多同事朋友都玩直播,有一次,他也开了直播,说自己是一名山歌剧演员,结果最高时有2万人在看。很多网友第一次知道,顶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梅州客家山歌却是“好玩”的,通常是一大家子人坐在围屋里用山歌联谊,自带环绕立体声效。

年9月,一场为期3个月的“隽永非遗季”直播上线,14场传统戏曲演出,线上总观看人次超过万。网友们看到的直播,不只有唱歌跳舞,还有“越剧女神”黄燕舞、西秦戏剧团团长李维平、梅花奖得主吴桂云……当然,还有我们的“客家山歌王子”潘锡岳。

潘锡岳发现,在网上能轻松便捷地找到流行歌曲,伴奏歌词也一应俱全,但要找传统戏曲资源有时候并不容易。年,酷狗音乐启动“传统地方戏曲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传播”工程,与广东粤剧院等机构进行版权合作,将10种地方戏曲、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个曲目,进行数字化建档。翌年8月,涵盖了粤剧、昆曲、京剧、黄梅戏、豫剧、评书、河南越调、川剧、秦腔、采茶戏10种戏曲的“戏曲专区”上线。为戏曲录入方言歌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首30分钟的曲目,往往要花70分钟的时间去反复听反复核对。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教授杨燕认为,戏曲传承涉及三个领域:第一是艺术院团、戏曲人;第二是教学研究机构、理论研究专家;第三是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前,三个领域是各自为政,现在则是需要交流交融,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没有三界交融,就难搞出创新。”

“在剧场,最多只有几百人上千人观看,但在直播间就可能有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