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每当熟悉的曲调响起时,我们总抑制不住自己跟着曲调唱起来,这可能就是黄梅戏的魅力所在吧,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来说,黄梅戏再熟悉不过了,而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更是一档我们舍不得错过的节目了。但是一直以来,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而吵得最难舍难分的便是安徽重庆和湖北黄梅,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仔细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而《天仙配》、《女驸马》更是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而黄梅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各个省份所必须争夺的荣誉,与此同时可以借助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能,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以带动其旅游业发展。那么黄梅戏究竟是属于安徽还是湖北呢?
当代文艺界有个一致的基本认知,即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尽管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黄梅调深受怀宁当地百姓的喜爱,当地艺人融合怀宁的地方方言,组织了正规班社,再经过借鉴、吸收当地其他成熟剧种的程式和表演手法,吸收当地民歌等民间音乐的曲调,经过几代老艺人不断地加工和完善,各种戏剧要素渐渐整合到一起,从而最终成长为“黄梅戏”。
从生成环境来看,黄梅调流传到安庆地区并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黄梅戏绝非偶然,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安徽省安庆地区是戏曲成长的沃土,安庆很早就孕育了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而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和徽调(京剧源头)更是在这块沃土上孕育、成长起来的。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当然,无论黄梅戏属于哪个省份,它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只要能让它发展壮大,它就是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