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检一节,婆子“王善保家的”终获“善报”,颇得“不作死不会死”之真传:先有晴雯兜箱一倒,不思无趣;再有探春照脸一掌,犹未醒悟;非到司棋私情泄露,方悔之晚矣。
贾探春,荣国府的三姑娘。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位。这位自清明志自高的三姑娘是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若说令人印象最深的,我觉得因该是“探春飞掌”。
原文写探春发飙,对婆子有一句“越众向前”:这就是终获“善报”的根源。影视表现这一点,摄影机必须是静态全景:凤姐端坐,不想惹事;众仆侍立,各守其分;整个静态画面中,只有探春在说在动,方显人物。此时另一个动了起来:王善保家的上前一步,翻裙子,打趣;接着探春“大动”,一掌,一骂;凤姐随动,一斥,一劝。这样,婆子的“自讨没趣”才能凸显。
“越众”各个版本比较:10版红楼梦:摄影机想表现婆子,跟着婆子的手去拍;加上背景角色也在走动,整个画面都在乱晃,所以差评。
北影版红楼梦:摄影机固定着,且画面基本拍到了全场角色(都是静态),显然导演理解不错。可惜画面切换太早;应等一掌落地,再换探春特写。黛玉传:婆子过分了。婆子原想逗趣,哪敢真翻;这拍的像要强暴。摄影也奇怪:乱动不说,还拍得太近。87版红楼梦:画面基本合格,“越众”显出来了。探春表演则比较成功:先是咬牙的表情,顺势就是挥掌的动作,一气呵成。可惜“巴掌到肉”被切换画面给切没了,等巴掌落地再切特写就好了。越剧版红楼梦:画面框得太小,没显出“越众”。表演这块儿,演员表情从凛然到大怒,缺少一点过渡:眼睛都盯着婆子了,居然一直“凛然”。做个疑惑不解的样子,等对手念完台词(听出婆子是在“翻搜”),再瞪眼挥掌,会更流畅。
查检大观园,本来就是无事生非。一个小小的香囊,邢夫人无事生非,凤姐祸水东引,最终结果是一干人等受到牵连。从这“突发事件”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本性,迎春、探春、惜春、宝钗、李纨、黛玉,高下立见。
探春好歹也是个主子,一个下人竟然敢对主子动手动脚,无非是站着自己主子的脸面。探春是个懂原则、识大体的人,她不会委曲求全,但也不会做出两败俱伤的举动。你要查抄给你抄,但是不要碰到探春的底线,所以我喜欢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