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清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包拯包公。因为包公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中国戏曲多达上百种,比如说京剧昆曲,越剧,评剧,川剧几乎所有的剧种都有包公剧目。其次是民间祭拜,包公庙数不胜数。不光内地,像台湾澳门乃至于新加坡等地,都能够找到历史悠久的包公庙。还有今天的影视剧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统计过,有关包公的剧目多达多集,绝对是古装剧里的第一。有人会觉得包公是开封人,那歌是怎么唱来着“说开封有个包青天”,那是因为他的工作地点在开封。他的祖籍在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原名是解集乡十三包,这里是包公的原籍所在。
一千多年前,包公原名包拯包希仁,就出生在这里。如今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包公的后人。你熊宝宝,我叫王子阳,千年80岁。我们的祖训是,保典无心保,我叫保一点,见你70岁不是保更点。包公的后人姓包,包公的祖先其实不姓包。因为据《包氏家谱》记载,包氏可考证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申包胥,申包胥姓风不姓包。他的包姓是怎么来的呢?
秦朝以前,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申包胥”姓风,其中申是他的封地申邑,包是他的氏,胥是他的名。他的包氏怎么就成了他的后代的姓呢?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从元前年,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不仅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还挖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来鞭尸。
在这之后,申包胥又上演了“哭秦庭”的动人一幕。楚国都城被攻破,为了复国,申包胥赶赴秦国求救。当时秦哀公犹豫不决,结果申包胥在秦国的城墙之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尽,终于感动了秦国的君臣。出兵救楚这件事情,史称“哭秦庭”。楚国复国,申包胥功不可没,于是楚王要重奖申包胥。不料想申包胥拒不受奖,并且隐居到深山里去了。后来为了避世,他的子孙就把申包胥的包氏作为了姓开始使用,这就是包姓的由来。按照包氏家谱记载,包拯是申包胥的第35代孙。
包公的父亲名叫包令仪,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读书人,所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也又成了他对于儿子的必然要求。据包氏家谱记载,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包公从小就饱读诗书,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史书也记载说包拯长期自觉修身严于律己“自幼便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说包公像一个小大人,循规蹈矩不调皮捣蛋,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像这样的学生,长大做官也依然遵纪守法,是一个好官。
《朱子语类》这本书里有个故事,说包拯十来岁的时候还是个少年。当时正借住在泸州城的一间寺庙里求学读书,可是有一天,他和一个姓李的同学,突然接到城中一个富户的邀请,请他们去家里吃饭。据说当时那个有钱人,在家里杀鸡宰羊,接待仪式非常隆重。因为当时包拯虽然还是个少年,但是他和那位李姓同学的才华才名,已经让他们在泸州城里家喻户晓了。那位有钱人说,他很钦佩他们的才学,所以请他们来吃饭。
按说有人佩服自己的才学,请自己吃饭,那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那位李姓同学就准备欣然赴宴。可没想到,他去通知包拯的时候,少年包拯却不为所动,依然在看自己的书。李姓同学就问包拯,希仁你干嘛不去吃饭呢?这也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吧。包拯说:今天和富人吃饭,那日后要是考取功名回到家乡做官,那咱们就不好和富人相处了,如果富人将来犯了罪,我们就不好秉公执法。
包拯这一席话,让李姓同学恍然大悟,最后两个人都没有去赴宴。少年包拯,小小年纪,他就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官和富人之间的关系界限,究竟应当在哪里。他非常有原则性,其实从小就看得出来,他是个极有原则性的人。包公从小就品格高洁,这与父母的影响以及他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一生都能够坚持为官的清正,光有前期的教育还不够。而有一个人,对他后天的成长影响巨大。他是北宋的文坛名人,曾任庐州知州的刘筠。刘筠此人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官做事也有两把刷子。曾任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刘筠这个人为人极其刚毅正直疾恶如仇,与朝廷奸党从来是势不两立。可惜的是,正直的人在仕途上往往容易遭到暗算。
公元年,也就是包拯23岁的时候,刘筠官场失意,被贬谪为庐州知州。朝廷的奸党没有想到,他们把刘筠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却由此成全了另外一个更加敢于直言并且名气更大的直臣正臣,这就是包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筠得知泸州有一个少年包拯,很有才学为人很正直,于是对包拯偷偷观察。一番观察下来,他动心了,起了爱才之心,便决定有意栽培包拯。
在宋代,这些地方长官,他们本身都认为自己其实是负有教育培养当地的青年的责任。他们不认为自己只是官员,他们认为自己也是一个老师,所以结交认识,挖掘当地的人才,这是当时宋代的地方官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因为赏识,刘筠经常把包拯带在身边,不仅在学问上释疑解惑,更在思想品格上加以引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褐”,这正是刘筠的言传身教,对于包拯的成年以后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刘筠在为官为政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清廉,敢担当敢作为的一个官员。刘筠的品格,这种大丈夫气概,深深地影响到了包公。包拯前期的仕途之路的确挺顺的。公元年,包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他以优异的成绩一次通过。接着参加会试殿试,最后殿试是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进士排名选拔。在殿试之中,他依然是高中进士,这一年包拯才29岁。
在古代,科举上榜,接下来那就是当官了。刘筠很高兴,这个学生必将继承他的风骨,成为和奸臣对抗的一股清流。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包拯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辞官不干。原来当时朝廷,最初任命包拯的官职是在江西建昌,也就是今江西南城一带。从今天来看,跟安徽的合肥,也就是包拯老家相隔并不太远。高铁也就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在当时却是山长水远。于是包拯就提出,希望在泸州也就是今天合肥附近做官。
这可不是包拯挑肥拣瘦,而是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包拯是一个至孝之人。他希望当官的同时,也能够侍奉双亲。朝廷也很理解很体谅,于是就改授包拯为和州监税,这个地方离泸州近了很多。但是包拯没有想到,父母仍然不愿意和他一起赴任,他就是不想离开家乡。按说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历来是古代士子的梦想,但是面对这样的抉择,29岁的包拯毅然决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
这一辞就是十年,对于包拯的这个惊世之举,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是肃然起敬。对包拯大加赞美,说他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古人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孝德之本也”,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风正行为端。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尽职尽责。包公弃官回家尽孝,而且一辞就是十年,非常的不容易。
其实包拯尽孝,本来是不需要十年,因为包拯的母亲张氏是在年去世的。守孝三年,到公元年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包拯仕途复出却是在年。连头带尾算又晚了三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就在包拯辞官回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年,他的恩师刘筠再次调任泸州知州。之后的三年里,师生共处一城,包拯一直陪伴恩师走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而这段时间的相处,对于包拯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包公对父母尽孝做到了,而且影响非常大。接下来包公就想,如何为国家尽忠,为朝廷效力,这方面他也是做了深入思考。当他为母亲守孝三年之后,他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为官志向做了深刻的思考。直到年,39岁的包拯奋笔写下了明志诗,这才坦然重归仕途。这诗是这样写的“清新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着羞”。
这首诗的核心就是清心直道,所谓清心就是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在中国古代,这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而所谓直道,意思就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清心是对官员道德品格上的要求,直道是官员的为官为政的哲学,在包公的身上很好地把清心和直道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他的为官的起点。
事实上,包拯的一生,正是以这首明志诗,作为自己为人为官的座右铭。他用26年的为官生涯,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据史书记载,公元年,当时在端州任职三年期满,包拯要走了。端州就是现在广东的肇庆。大家可能知道端州有一个特产,文化人非常喜欢的端砚。那年,听说包公即将离开了。端州的砚工就给包公送来了一方端砚,他们想以此表达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感激。而包公手下人一看,那只是一方砚台而已,并非是金银珠宝。又看那些砚工是一片真心,不忍推却,于是就收了下来。
可是不料想,当包公乘坐的船只上路,行至江中不久,这方砚台就被包公发现了。听完实情的原委,包括当时就严厉地申饬了手下,并且让手下人把这方端砚抛入江中,意思是还给端州,这就是包公还砚的故事。徐志摩的那首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用在形容包公的为官清廉上,那也是非常准确的。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曾经评论包公说“此等世界,此等人自少不得”。事实上,包公不仅自己清廉爱民,还对家人和后代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据史料,公元年的5月13日,这一天正在枢密院处理公务的包公,突然发病卧床不起了。当时他自知来日不多,于是把家人叫到床前,立下了他著名的家训。原文是这么说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乱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篇家训说,后代子孙如果做官,有胆敢贪赃枉法者,活着不准迈进老家的门槛。死后不准归葬于祖坟,不听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子孙。整篇家训字数不多,却极为严厉和冷峻。他还让家人,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之上,立于堂屋的东壁,这就是名垂千古的孝肃家风。
包公的家训可以说是家风的一种凝练,这种家训突出了廉洁方面,直白而且严厉。他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后代也必须这样做。包公的家训后来被写进了正史,非常难得。包公的清廉,并不仅仅来自于官方史料和包氏家谱的记载,而是有实物为证的。
40多年前的一次大发现,那是年。合肥一家钢铁厂要扩建,必须把位于厂区内的包氏家族墓葬迁走。当时文物部门闻讯之后,立马组成清理小组,展开对包公墓的清理发掘。因为史书记载,包公去世之后,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这是正三品以上的高官。在北宋时期,文官的待遇是相当丰厚的。所以考古人员就很想知道,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清廉高官,墓室里到底会有什么样的陪葬品。
有位老人名叫程如峰,当时他是合肥市文化局的干部,正好被抽调到发掘小组工作。人人都说包公墓,包公官这么大,包公官这么大总会有随葬的东西。因为他不是一般人,当时一般的人葬的时候都还有一些陪葬的东西。程如峰说,不只是包公墓,整个包氏家族的墓葬群都极其简朴,简朴得令人难以相信。都发现了一些香薰、瓷碗、铜镜、陶罐、银盒,全都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没有一件贵重物品。总共加起来也才50来件,不夸张地说,最有价值的那就是墓志铭。
据程如峰回忆,当年在包氏家族墓区,总共发掘了12座墓葬,出土了包公、包公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绥墓志六块,总共是1万多字。其中包公的墓志铭大概字,上面不仅详细记述了包公清廉的一生,还有包公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这些都说明了包公及其子孙,居官清廉保持了清心直道的本色。而这些,也恰恰印证了《宋史》对于包公清廉的评价。
除了清廉,包公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铁面无私。他是国家一级演员魏积军,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4岁从艺,几十年来,他获得了无数殊荣。但他说:最让他骄傲和自豪的还是他在京剧《铡美案》《秦香莲》等等。经典剧目中饰演包青天的时候。《铡美案》分前半出后半出,前面是陈世美的戏,跟秦香莲之间的戏,他怎么去不认孩子,不认结发夫妻,甚至派人去杀妻还灭子。观众在前面看着很气愤,谁来制裁他,谁来制约这种人。忘恩负义的人,在最后包公上场的时候。还没张嘴还没唱,刚一上场,观众就是热烈的掌声。
因为人们都知道,包公是一个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只要有他在,一切公平正义都可以得到申张。其实《铡美案》和《秦香莲》都只是民间传说。在包公身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故事。但是包公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这却是事实。第一件事,公元年,皇宫里发生了一起偷盗案件。案犯是宫中的小偷,名叫周景,可是周景被抓的时候,那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果然,没几天判决下来了,理应判重刑大刑的周景,只被判了一个杖脊十七发配黄州。因为他是皇帝宋仁宗的亲信,宋仁宗使用了内降圣旨给了轻判。
杖脊十七还没有执行,周景就又越狱了。再次被抓捕归案之后,宋仁宗又再次内降圣旨。免除了周景的徒刑和罪名,只是把他发配到作坊当一名工匠。但是没想到,这件事情遭到了一个人的强烈抵制,那就是刚从端州调回京师,担任监察御史的包拯。知道此事之后,他连写了两道奏书,要求皇帝严明法纪。这个事执行权应该不在包拯身上,包拯当时只是监察御史,资历比较浅。因为他是言官,他就觉得这个做法不合法的,是不合宋朝廷规矩的,所以他要坚决抵制,他就敢于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坚决抵制宋仁宗的做法。
史料记载,宋仁宗有一个宠妃名叫张贵妃。张贵妃是由伯父张尧佐抚养长大的,因为这层关系,短短几年时间,张尧佐平步青云从一个县令一直爬到了三司使,也就是现在的财政部的部长。按说皇帝给了机会,你得认认真真工作才是,可是张尧佐不是这样。虽然也是进士出身,可是资质平庸而且任人唯亲胡作非为,这就让包公看不下去了。时任知谏院长官的包公,就和御史台的长官王举正,多次上书宋仁宗要求撤换掉张尧佐。宋仁宗不能答应,因为这是爱妃的伯父相当于养父,必须立挺。所以对于包公的要求,宋仁宗不仅不搭理,而且还准备继续给张尧佐升官。而且一次性要加四个重要的官职。
谁料想这一下把包公给惹急了,那天在朝堂之上,包公当面跟宋仁宗争辩了起来。包公因为激动,口水溅了皇帝一脸。《宋人笔记》有记载,说宋仁宗回宫之后,用袖子擦着脸上的口水,对张贵妃大倒苦水。皇帝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不知道现在包拯御史吗?”。这件事情因为迫于压力,张尧佐只好辞去宣徽使和景灵宫使两项职务,才算告一段落。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铁面无私刚直不阿,连皇上的面子都不给。宋仁宗也态度好,臣子都啐到脸上来了,他居然还没有处罚他,这也是个不错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