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掌握舆论引导权作为新闻供给侧改革前提,通过项目化策划、集约化推送、特刊化引领做强主题报道,狠抓新闻评论建设,借助扫码技术增强版面信息输出功能,着力克服采编人员“本领恐慌”,在不断改革中提升党报竞争力。
地市党报的新闻供给侧改革
单滨新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势,绍兴日报顺势而为、自觉变革,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借鉴供给侧改革理念,从新闻生产供给端入手,改进传播内容,提升新闻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新闻供给侧与用户需求侧相匹配,为建设新型主流传媒集团夯实基础。
1
把导向管理要求落到细处,牢牢掌握舆论引导话语权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报的政治属性,这是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前提。始终强化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导向管理各项要求落小落细,落实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操作层面,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融合,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建章立制加密“过滤层”。落实严格的采编发管理流程,执行好“三审三校”制度,尤其防止因技术性差错而导致的政治性错误。这些年,绍兴日报一直严格执行“把关防错工作规程”“编校质量奖惩细则”“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管理的办法”“一读岗位职责及重大差错处置预案”等制度,人人盯梢,层层过滤,最大限度防范风险,确保出版安全、舆论安全。
严格日常管理勤“吹风”。在落实新闻舆论导向管控总体要求的同时,把好阶段性工作、特定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关。绍兴日报坚持“周一编务会”制度,每周一上午10点半召开采编线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做到早明确、早提醒、早防范。
强化版面仪式感。版面语言是纸媒的独特优势,是纸媒评价新闻、体现导向的重要手段。稿子先发与后发、篇幅的大小、版位的高低、图片的幅面、标题字号的大小,乃至色彩、线条的运用等,都体现政治导向、舆论导向。把政治导向放在首位,凡是新华社播发的重要稿件,无论本地新闻如何重要、头版稿件如何挤,绍兴日报都在头版重要位置全文刊发或导读提示。
2
理直气壮做强主题报道,提升中心工作报道的首位度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与新媒体相比,党报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重点工作报道方面,具有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先发优势。绍兴日报理直气壮围绕中心,把工作报道做出声势、做出魄力、做出影响,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体现主流媒体的风范。
项目化策划。把每一项主题报道作为一个项目对待,加强前期、中期与后期报道的策划,统筹安排报道主题、内容构成、呈现形式、刊发日期,瞻前顾后、适时微调,增强计划性、系统性。
集约化推送。面对新媒体的众声喧哗和“碎片化”传播特性,围绕中心工作、某一主题开设专栏,进行栏目化包装、系列化报道,将相关报道“串点成线”,形成集聚效应、“长尾效应”,在失焦的社会语境中重塑舆论焦点,营造主流舆论的强大声势。
特刊化引领。年以来,绍兴日报抓住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相继推出“百年越剧”“G20杭州峰会”“鲁迅梦鲁迅路”“家”“公祭大禹陵”“产业发展大会”等主题系列特刊。这些特刊报道样式独特、制作精美,集深度、密度、广度于一体,集中呈现版面价值观,带给用户全新的阅读体验,达到了新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效应。
3
狠抓新闻评论建设,使评论的旗帜高高扬起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也是纸媒核心竞争力之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尤须新闻评论、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评论有效导航,发挥其引导、监督、表态、深化作用。
实行栏目倒逼。为强化新闻评论,今年起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调整优化版面结构,绍兴日报各版都开设新闻评论栏目,以此倒逼、带动评论生产。报社明确要求各版每周至少刊发1~2篇评论,并将此纳入对编辑的考核。版面有栏目,编辑有考核,刊发有动力,实现了“报纸评论天天有”。
坚持原创为先。摘登、转发“大报”和“大网”的新闻评论,在时效性、针对性上往往差人一截,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易产生纠纷。绍兴日报的新闻评论要求原创、首发,重在评论当地新闻事件和外地新闻的当地契合点,有时甚至是与新闻稿同步刊发,抢抓新闻评论的第一落点,不少作品引起较好反响。
鼓励编辑人人写评论。新闻评论撰写者缺乏是普遍问题。绍兴日报注重内部挖潜,充实评论部人员,要求编辑人人学写评论,规定每周至少2篇并纳入月度考核,没有完成的每缺1篇扣罚元。倡导编辑写评论,既能一定程度丰富新闻评论稿源,又可有效提升编辑业务素养。
4
借扫码技术拓展阅读,增加版面信息量
融合视听优势。在视听感受方面,纸媒先天不足,但可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