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剧,是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水乡和苏南等地。杭剧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后,在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和苏南等地广为流传,抗日战争以前尤为兴旺。
剧目《银瓶》《李慧娘》等均影响巨大,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曾这样评论杭剧:“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
年5月,杭剧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年,几位织绸工人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组成民乐社,排演以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于是定名为武林班,这就是杭剧的雏形。
杭剧初期没有女演员,年才实行男女合演。年,傅智芳等组织杭剧春秋社,开始用“杭剧”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剧。年,杭州杭剧团撤销,至今失传了近40年。
杭剧是杭州真正的地方戏,是杭州人用正宗的“杭州闲话”唱的戏文。这种正宗的“杭州土特产”已经40年没有露面,但其有着较广的群众基础,黄龙越剧团团长朱艳艳在年就看中了杭剧这个虽然停演但是在民间并没消亡的杭州戏曲“土特产”,并尝试着排了折子戏《双下山》和杭曲《西湖美景天下扬》。所唱曲调有“平板”“大陆调”“游魂调”“大经调”“小经调”“杭州滩簧”等,在黄龙洞里表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觉得这杭州“土特产”是越看越有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