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崇仁古镇古戏台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01落地唱书YueOpera越剧的前身为落地唱书,由生活在嵊州民间的多才多艺的农民所创造。大约在年前后,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歌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沿门唱书”,这便是越剧的前身。
02小歌班YueOpera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艺人李世泉、高炳火等人,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等剧。当婉转柔美的曲调、悠扬深沉的唱腔袅袅流淌时,掌声和喝彩声几乎响彻了整个山村。高炳火他们不会想到,正是这看似即兴而发,冥冥之中又充满渊薮的演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在浙东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横空出世,一袭翔舞百年的美丽,在江南晚春的天空下拉开帷幕。这次有准备、有本子、有角色的正式演出,标志着越剧的正式诞生。
香火堂前,立着一代艺人李世泉、高炳火的铜像03男班“绍兴文戏”YueOpera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从此小歌班开始在上海站住脚跟。年,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等三十多名演员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第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
一九二一年男班艺人在上海合影
前排左起:金荣水、赵海潮、卫梅朵、张云标、裘金旺、马阿顺
后排左起:张子帆、白玉梅、马潮水、高兴荣、谢紫云
上海大世界
04女班“绍兴文戏”YueOpera年农历五月廿七日,王金水与金荣水在浙江嵊县开办第一个绍兴文戏女子科班,为解除群众顾虑,王金水率先将小女桂芬和侄女王香芝送进科班,并再次张贴广告说明:学艺三年,膳宿全包,学徒期内发大洋,期满出师,送旗袍一件,皮鞋一双,金戒指一只作礼。他还聘请专职招收人员,分赴外地招收女徒。经此策划果然生效。群众见王金水送亲属入科,想不会害人,何况有如此厚酬,为了生活便纷纷送女入科,连远在长乐、甘霖、城关各地的也来报名学艺。王金水、金荣水选定年农历五月廿七日“龙虎日”正式开科,这一天便成了女子越剧诞生日。年,越剧女班第一次在上海演出。越剧女班的出现,改变了越剧的发展方向。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此时女班开始出现,男班与女班并存,但仍以男班为主。《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后来的《孟丽君》三剧的形成,表现出越剧自己的独特风格,奠定了越剧“才子佳人戏”的发展方向。艺人们通过向婺剧、京剧、绍剧等大剧种学习,以古装大戏、连台本戏替代原来的生活小戏,新增加了几十部剧目:《孟丽君》、《弥勒佛》、《刘金送瓜》、《一女换太子》、《玉龙太子》、《昭君和番》、《茶花女》、《玉堂春》、《孟姜女》、《宝莲灯》等等。年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的男班艺人全部避难逃回家乡嵊县。年1月也在家乡避难的姚水娟联合李艳芳,邢竹琴,商芳臣等冒着很大的风险到上海演出,从此女班在上海正式站稳。等局势稳定,男班再回上海演出,观众的欣赏习惯逐渐改变,男班就日渐没落了。姚水娟到上海后请文化人为她编演新戏,大胆革新。姚水娟演了《花木兰》、《范蠡与西施》等抗敌爱国的剧目,引起了很大反响。上海成为越剧中心后,她曾对文化界的一个朋友说,我就是要越唱越好,越唱越响!因为绍兴属越地,又因姚水娟这句话,所以报界原称“绍兴文戏”改为“越剧”,并发起越剧皇后的评选活动,最终姚水娟当选。姚水娟剧照及梅兰芳题字
05全面艺术改革YueOpera年10月,中国越剧泰斗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倡导越剧改革,打出“新越剧”旗帜。一方面吸收了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强调表现人物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艺术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舞台风格。年8月,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十位女演员发起联合义演,剧目为《山河恋》,史称“越剧十姐妹”。此时的著名剧团有雪声剧团,芳华剧团、东山越艺社、少壮剧团、云华剧团、玉兰剧团、丹桂剧团等。50年代,越剧编创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剧目,并通过剧目加工带动了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全面提高。越剧十姊妹联合演出越剧《山河恋》
06越剧名旦YueOpera越剧“四大名旦”又称“三花一娟”,是指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四人。“三花一娟”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对越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她们并称为越剧的“四大名旦”。解放以后,越剧旦角后起之秀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以其戏路开阔、表演细腻动人而脱颖而出,成为越剧界的第二代“四大名旦”。
越剧四大名旦又称“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
第二代越剧“四大名旦”——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07越剧流派YueOpera在40年代越剧形成了六个公认的艺术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上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多塑造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多塑造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朴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戆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除了这六个公认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吕瑞英、金采凤、张云霞,小生中的陆锦花、毕春芳,老生中的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08至今YueOperaHISTORY年4月12日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立。
年温州市越剧团正式成立。
年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
年浙江省越剧团正式成立。
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纪录,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剧唱腔。
年浙江省越剧二团成立。
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电影《红楼梦》在80年前后取得2亿票房,12亿人次观看,可谓空前绝后,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
年全省专业越剧团已有51个,年达到67个。
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
年3月27日杭州召开中国越剧诞辰周年纪念大会,由此正式拉开纪念越剧百年序幕。
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越剧薪火相传……
温州市越剧院生于“南曲戏文”发源之地的温州市越剧院(原温州市越剧团),始建于年,浙江省一级剧团。首任团长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黄湘娟,现任院长温越徐派第二代传人黄燕舞。温越下设办公室、艺术室、演出部、演员队、乐队、舞美队、社会服务部等。
建团以来,温越创作、改编、整理、移植了《荆钗记》、《白兔记》、《晋公子重耳》、《蛟龙扇》、《浮生恨》、《雪里小梅香》、《啼笑因缘》、《天要落雨娘要嫁》、《祥林嫂》、《温州女人》、《是我错》、《珍珠塔》、《灰阑记》、《泪洒相思地》、《宦门浪子》、《大唐骊歌》、《凤冠泪》、《风乍起》等二百多个各种题材的剧目,并相继涌现了一批在越剧界享有一定声望的知名表演艺术家和编创人才:王湘芝、黄湘娟、王凤鸣、张雪君、张明、翁焕新、李香琴、周鹏奎、吴尚义、汤丽芳、李珍珍、贾小萍、张亚蓉、周瑞民、吴金龙、郑曼莉、朱晓平、黄燕舞等,为越剧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九九七年以来,剧团成功改编了南戏四大名著中的《荆钗记》和《白兔记》,在国内外戏剧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中《荆钗记》荣获“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和第六届中国戏剧节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表演等十项优秀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导演、舞美、表演等六项文华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项国家级戏剧大奖。新编南戏《白兔记》在温州举行的南戏国际研讨会上,受到与会国内外戏剧专家的肯定和好评,《白兔记》两名主演双双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零零六年新编越剧《宦门浪子》荣获中国越剧艺术节“银奖”。现代越剧《温州女人》荣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新编越剧《大唐骊歌》荣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节“优秀剧目奖”。当代越剧《风乍起》入选第四届中国越剧节展演……
据不完全统计,剧团先后荣获国家、华东、省、市级奖项一百余项。其中有二十多部优秀剧目分别录制成音像制品在国内外发行。剧团还曾赴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进行访问演出。
目前剧团拥有国家高级(副高)艺术职称二十多人,中级及初级艺术职称三十余人。
越剧《西厢记》剧照越剧《杀狗劝夫记》剧照演出预告4月16日19:30越剧《西厢记》4月17日19:30越剧《杀狗劝夫记》演出地点:湖北戏曲艺术中心演出票价:60////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