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娱乐与民间习俗有重要的联系。民间的酬伸拜佛对台湾戏曲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台湾府志》和一些文人的记述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朱景英的《海东札记》载:“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宣阗,相续于道。”《台湾府志》亦载:“俗尚演戏,凡寺庙佛诞,择数人以上主其事。”《诸罗县志》载:“神诞,必演戏庆祝”。连横《台湾通史》亦说:“夫台湾演戏,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阗,男女聚观,履舄交错,颇有驩虞之象。”
台湾民间村社有“赛戏”的习俗。据《台湾志略》记载台湾地方,秋收之后,人们有了空闲,便聚在一起赛戏饮酒。过年的时候也有赛戏的活动。赛戏以村社为单位,每逢赛戏,人们便着盛装,伴以酒宴,且饮且乐。或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边歌边舞,其乐融融。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台湾的民间早期的文化生活是以祭祀活动、迎神赛会和歌舞戏曲表演联系在一起的。
清代台湾巡御史黄叔璥的《番俗六考》中说到,他在台湾巡视,至沙辘,老百姓为欢迎他,上演“番戏”。实际上“番戏”就是台湾原住民的歌舞表演,富有民族特色,不仅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而且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番戏”主要是女子表演,“挽手合围,歌唱舞蹈,继复逐队踏地,先作退步,后则踊跃直前,齐声歌呼。”台湾民间自娱的戏曲活动如果专门的演出是为了给外来者观赏,那就具有了一定的表演成分,就是今日戏曲的雏形。清代周钟瑄写有《番戏》诗五首。诗中对“番戏”泼墨不少,使我们对台湾的戏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早期的“番戏”色彩斑斓,歌声甜美,舞姿轻盈,场面热烈,多是由部落祭祀仪式发展而来,充分表现了宗教文化与戏曲活动的密切结合。虽然“番戏”中具有了大量的戏曲表演因素,当时作为戏剧的独立发展来说,远远达不到成熟的地步。
客观地说,台湾的地方戏曲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移植而来的。至于准确的传入台湾的时间,至今无考。不过有一条史料告诉我们,早在荷据时期,戏曲就随着汉人渡台而传入台湾。《台湾外志·后传》的“平海氛记”载:“荷驻台长官揆一,若有事务,必问通事何斌,……这何斌每年亦有数万银入手,不喜娶妻,乃广建庄宅花园,园中开一渔池,直通鹿耳门,有时尚乘小船到鹿耳门钓鱼玩。家中造下二座戏台,又使人入内地,买二班官音戏童及戏箱戏服,若遇朋友到家,即备酒席看戏或小唱观玩。……”这一记载反映了,在荷据时期,汉人渡海,对中国戏曲的眷恋,他们尽绵薄之力,大力移植汉文化,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戏曲在台湾的发展。
明代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屯兵贮粮,反清复明。由于随军来台的汉人怀念故土,为了稳定军心,提高士气,郑成功的幕僚沈光文主张从江浙、闽粤一带招募戏班来台湾劳军。这使得移居在台的士兵,在观赏戏曲的同时,忘记了远离家乡的处境,避免了思乡的痛楚。可以说,中国戏曲传入台湾,就是随着移民渡台实现的。来台演出的艺人,有的就长期居住在台湾,成了中国戏曲在台湾的传播者。
清朝统一台湾后,台湾的地方戏曲得以迅速的发展,还有赖于戏曲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移居台湾的汉人中福建人占绝大多数,因而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台湾尤其受福建民间信仰的影响最为显著。据计,台湾一年之中,神诞日高达二三百天,因此酬神演戏从不间断。重要的神诞日并非演一日戏即可,而是巡回到各地演上十几、二十天,热闹非凡。《台湾府志》记载:“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春祈福。”郁永河的《台湾竹枝词》也提到,妈祖宫前锣鼓闹,咮囄唱出下南腔。
除此之外,正月十五、七月中元、八月中秋、冬至以及各种神明的诞日,都请戏班来举行盛大的演出,以酬谢神明的庇佑。在娱神的同时又娱乐了自己。这些传入台湾戏曲的种类,完全以移民各家乡盛行的剧种为主,有梨园戏、高甲戏、下南腔、潮班、乱弹戏(1)、四平戏(2)、莆仙戏、闽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粤剧、汉剧、秦腔、豫剧、湘剧、川剧、晋剧、淮剧等。另外,还有皮影、布袋、傀儡等偶戏以及清中叶以后兴起的东鼓、北管等剧种。
台湾史家连横在《台湾通志·风俗志》说:“演剧为文学之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效与《诗》相若。而台湾之剧,尚未足语此。台湾之剧,一曰乱弹,传自江南,故曰正音。其所唱者,大都二黄西皮,间有昆腔。今则日少,非独演者无人,知音亦不易也。二曰四平,来自潮州,语多粤调,降于乱弹一等。三曰七班子,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而所演者则男女悲欢离合也。又有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裨史,与说书同。……”从台湾戏曲剧种繁多的情况来看,主要地说明一点,台湾的移民包含的来源相当广泛,几乎来自全国各地。有了广袤的戏曲消费市场,中国戏曲在台湾便很快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展的很好。
不可否认,任何移植的文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异。戏曲传到台湾,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受各地居民的兴致所左右,使得这些完全脱离先初的文化背景的戏曲,融合台湾本土的文化,产生了新的变异。
清中叶以后,台湾戏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戏剧的艺术欣赏和以娱人的社会功能占主导地位。原先以酬神、敬神为主的戏,其本身故事情节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较强的娱乐性,加上台步、戏服、唱词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也都有颇高的欣赏价值。台湾的戏曲,从最初与宗教紧密结合的状况,逐渐转化成以酬神为名,以娱乐为实的艺术表现形式。
难免,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为吸引更多观众,也同其他地方一样,台湾戏曲加入了一些粗糙低俗的东西,从而使高雅的艺术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纯美且含有教化功能的戏曲,有时候缺失了观众,人们厌倦了老一套的东西,使得台湾戏曲面临难以维持下去的境地。于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戏台上出现了“一男一女,互相唱酬,淫糜之风,侔于郑卫……”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感观刺激的通俗剧。台湾戏曲的艺术水平受到很大的冲击。
当然,戏曲演出的频繁,促使“子弟班”的兴起。地方上有钱或有闲人家的子弟,参加了台湾民间因戏曲而结社的组织,遂形成了“子弟班”,其对台湾戏曲的广泛发展应该说起到一定的作用。
移植与变异,是一对孪生兄弟。台湾戏曲功能的日益娱乐化,同时衍生出许多地方小戏,诸如:车鼓戏、采茶戏、公背婆、跳鼓阵、乞丐戏等小戏。台湾的地方戏曲,虽大都源自中国大陆,但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表演形态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渐渐偏离了原来的形貌,而融入了许多台湾的地方色彩,衍生出众多活动力强大而且延绵不绝的新的剧种来,歌仔戏就是台湾戏曲移植变异的最好例证。
明清道光之后台湾戏曲还是呈上升发展的趋势。但这种盛况到了日据时代,却戛然而止。由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压迫,台湾戏曲的发展之路被无情地改变,使其逐渐地走下坡路。日本占领台湾后,禁止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尤其是皇民化运动,纳纳台湾全岛,听不到汉语和中国戏曲的音韵。传入台湾的剧种是现代剧种,如改良剧、文士剧、新剧、学校剧、青年剧、歌舞剧、播音剧、连锁剧以及腹语偶人剧等等。殖民政策对对台湾民间戏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犹如久旱逢甘露,战后初期,地方职业剧团纷纷重整旗鼓,台湾戏曲终于复苏了,但是多变的政局,使台湾戏曲的发展蒙上了阴霾。
斗转星移,台湾戏曲的发展进入了20世纪60年代,看着广播、电影、电视的兴起,造成了,看着歌唱、舞蹈等表演事业的崛起,文化娱乐形式的大革命,使得传统戏曲的忠实观众,经不起诱惑,渐渐远去。传统戏曲一直乏人照顾,建树甚微。加上西方文化冲击着台湾社会,台湾戏曲的发展走上了非改革,非得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不可的绝境。在众多的剧种中,布袋戏与歌仔戏,硬是活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两个剧种成为战后台湾最为活跃的地方戏曲。#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