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问,中华民族最感人的旋律有哪些,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定榜上有名。它曲调清灵,旋律忧郁婉转,很多人都会轻轻哼上一曲,这首曲子是在六十年前——年的5月27号公演,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交响乐曲的巅峰之作,到如今,它更是漂洋过海,成为了让全世界了解的中国式浪漫。
美丽的蝴蝶,飞上中国人的心。《梁山伯与祝英台》早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东方大陆就已经家喻户晓。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的出嫁。祝英台得悉后,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前时,她提出下轿祭拜,撞死在了柳树上。
梁祝的故事被国人改编成很多戏曲版本,其中以越剧最为出名。不过还从没有人将它谱写成交响乐。直到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占豪与陈刚尝试着用小提琴将它“讲述”出来。用西洋乐器演奏东方乐曲,这在当时堪称“脑洞大开”。
为什么东方的爱情故事要借用西方的乐器去讲述?何占豪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他们在下乡演出时,发现很多老乡对巴赫、贝多芬没有认同感,不认识,听不懂。于是他想,为什么不用小提琴来说中国话呢?何占豪亲眼见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古典剧目中摄人心魄的魔力,小提琴的声音婉转哀伤,正适合讲述这个故事。
年5月27号,音乐会《小提琴版“才子佳人戏”》在上海首演,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观众席竟经悄然无声。随后,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止都止不住,乐队只好返场,把曲子从头至尾又拉一遍。梁祝就这样一曲成名了。
《梁祝》是很多中国人的交响乐启蒙,也让世界理解了浪漫主义的中国式表达。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爱与美超越了时空,人类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期盼,终于在乐曲上实现了东西贯穿。再到后来,交响乐在中国如胡蝶破茧展翅一般,中国年轻的演奏家、作曲家,走上国际艺术舞台的越来越多。东方风韵的中国元素,在世界音乐之林纷飞。六十年,《梁祝》弦音化蝶,漂洋过海,它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
《梁祝》的魅力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它让我们相信,中国人对于情感和音乐的理解,其实并不落后于西方,也让我们知道,音乐的魔力,不仅只是“学猫叫”和“转圈圈”,它更应当是民族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再过六十年,我相信《梁祝》依然能用美去感动后来的人,这就是咱们的中国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