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文马宬石榴/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10月5日到6日,话剧《上甘岭》在余杭大剧院上演。
谢幕一刻,全场观众与阿云嘎共同唱起了这首《我的祖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
话剧《上甘岭》从去年开始准备,今年开启全国巡演。讲述的是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坚守坑道,炊事班班长老马、女卫生员林兰和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断水断粮、缺乏弹药的情况下,全连坚守的故事。
老兵杨忠恒在家人的陪同下看了演出。年参军的他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他当时所在的团赴朝一半,回来,他只见到一个人。话剧最后全连只剩两个人,再现了战场的残酷,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伟大。
杨忠恒老人的外孙刘东旭是00后,看完话剧,他很受震撼:“没有人想死,但那就是军人的义务。”
摄影石榴
故事素材来自抗美援朝真人真事
每个角色身上都有故事
“这里面全是真人真事。一个个人物、情节,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面。”
老马的扮演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同时他也担任艺术总监和编剧。
他告诉记者,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主创团队从大量资料里、从老兵的口述里,挖掘出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名有姓的英雄事迹。
摄影石榴
近50年的军旅生涯,让黄宏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素材。
他的师爷、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曾亲身上过朝鲜战场慰问演出,他的师友、他的前辈,不少都是亲历者。所以对黄宏来说,上甘岭并不遥远,“他们经常给我们讲抗美援朝中的故事,有很多身临其境的细节。”
作为一名军人,“上甘岭精神”也一直长期鼓舞着黄宏。
“这次是一个整合,把对我们部队的认识,对奉献、坚守的理解,用这些真人真事的素材讲出来。”
摄影马宬
黄宏饰演的老马叫马叫天,是山东阳谷人。战斗中,作为炊事班长的他,奉命给四连战士带来补给。
老马是一个老大哥、父亲式的角色,通过他,一方面观众知道了没有出场、牺牲在路上的王铁柱等人,王铁柱还有一份没写完的《入党申请书》;另一方面,“一个苹果”这样流传已广的动人故事,也安放在老马身上,展现了战友间的情谊。
摄影石榴
剧情的延展和人物丰满度,在每个角色上都有体现。
比如19岁的卫生员林兰与父母之间的故事线,通过与老马的互动体现出来,展现志愿军战士的亲情、战友情;又如杨根宝,母亲以为他已阵亡,其实他还活着但不敢告诉母亲,因为不知道最终能否活下来,他怕母亲再次面对丧子之痛……
这些都是正面剧情之外,每个人身上藏着的故事。
电影《八佰》同款爆破特效
导演是个完美主义强迫症
在剧组很多同事眼中,导演李任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排练中,导演付出了很多辛苦。为了让大家感受当时战士的真实饥渴状态,导演有很多办法。”比如盛夏排练关空调,16名演员分一瓶水,大家只能用瓶盖分着喝。
摄影石榴
李任自己也说,他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像强迫症一样。对他来说,恰恰永远不能达到完美。所以他觉得,要不断打磨,做成一个精品。
李任是70后,他听着《志愿军军歌》和《我的祖国》长大,童年的记忆里有着无数关于志愿军英雄的故事,拍“上甘岭”的故事,是他多年的夙愿。
摄影石榴
这次执导话剧《上甘岭》,他请来了负责《八佰》《我的我的祖国》特效的张涛,营造出飞沙走石的战争氛围,在观众席前排能感受到气浪和子弹打飞的震撼效果。
影视剧的爆破技术在话剧舞台上,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的硝烟效果。
逼真和宏大的背后,李任最想表现的是真实和人心。
“我想表达的都是质朴和简单的,没有崇高的。”话剧《上甘岭》与传统的战争戏不一样,没有站在高处的英雄叙事,而是用活生生的人表现,他们都是父亲、兄弟、儿子,他们想妈妈、想家。
摄影石榴
比如连长牺牲前一刻,同为山东老乡的老马,用一段山东快书送他“回家”。“这些志愿军战士,都是年轻人,大多是农家子弟,他们为国家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又比如美国俘虏的角色。
“这是一个封闭空间的破局者,美国兵打开了剧情的张力。”美国兵和志愿军伤员周大龙,死之前都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家乡”和“家人”永远都是每个人心里最深的牵挂。
“保家卫国”这一话剧的核心得到升华,有了更深刻、普世的意义。
“这样的真实的东西才是打动人的。”李任说。他想打动更多的人,想让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思考,我们国家从何而来、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服装设计莫小敏
光鞋子我就找了40种
莫小敏是这部话剧的服装设计。他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30年来设计舞台、电影、电视等剧目作品余部,如歌剧《楚霸王》,舞剧《吴越春秋》《兵马俑》,影视剧《兰陵王》《荆轲刺秦王》《江山风雨情》《水月洞天》等等。
接到话剧《上甘岭》这个工作,他首先是对战争历史进行了解:10月的朝鲜,天气已经非常冷,夜里到零下40度;上甘岭面积不大,43天坚守,每个平方平均落多少个炮弹……他都做过一番了解之后,他有了一个想象中的上甘岭:“一片焦土。”
摄影石榴
在这一理解下,他为每个人做服装设计,就掌握了一个标准。他的想象中,这些演员的形象,就像一组英雄铜像,又像一张油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当然也需要有自己的服装。他从资料库里找到了当时的军装样式,然后开始设计。光鞋子他就找了40种,包头的、半包头的等等。
中间也有各种预料不到。
鞋子从江苏厂家定做后,送到天津排练场地。军装的染色也做过好几遍,因为现代工艺不一样,第一次机器染色出来,黄色的饱和度太高,达不到莫小敏的标准。他全部退掉,最后不得已只能一件件手工染色。
连长和指导员的身上的武装袋,他用牛皮做好后,还把边缘做出磨损。
剧中美军俘虏的服装,他直接从军迷手中买来了收藏品,服饰上细到一个扣子都极致真实。
摄影石榴
制作人李东全场坐在最后排。
在中场休息时,他一直没起身,继续跟旁边的人交流。
他在反复思考表演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主要是与灯光、音响的配合,”这部话剧的一大亮点,就是现场多媒体对战场的逼真再现。“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只看一次,所以需要精益求精。”
越剧表演艺术家、百越文创董事长茅威涛也到了现场,演出带给她震撼和感动。演出结束后,茅威涛还为黄宏献上了鲜花。
据悉,话剧《上甘岭》将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暨迎接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献礼之作,在上海首演后进行全国巡演,杭州是第二站,之后将在苏州、无锡、青岛、潍坊、天津等九城上演。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