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
1、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看待西方总有一个________的影子,那就是历史的悲情。如果说,这种悲愤过去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悲,那么今天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傲,两者的内在逻辑________:我们缺乏与西方世界的心理上真正的平等对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挥之不去一脉相承B.纠缠不清如出一辙
C.阴魂不散一以贯之D.排解不掉一体相连
2、地球村内,防疫无国界,需要吸取教训、分享经验、共同御敌。抗击疫情,这是“我们”的战争,在________的全球网络中,置身事外的“我”无法取胜,只有身处命运共同体的“我们”,才能有效________不断发起“军备竞赛”的病菌株。
A.变幻莫测抵抗B.唇齿相依对抗
C.瞬息万变抵挡D.休戚相关对付
3、观察过去五年广东的发展路径,可以________地看到当地政府、企业、民众从歧路彷徨到艰难转型的过程。要触动既得利益,要牺牲眼前利益,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要________已有的“获利”路径,要________用惯了的政策“拐杖”,不仅需要“自我革命”,还需要“群体参与”。
A.完整抛弃脱离B.欣慰放弃放开
C.客观背弃松开D.清楚舍弃扔掉
1、A。中公解析:第一空,“纠缠不清”形容纷乱,理不出头绪;亦指有意找麻烦,抓住一点不肯放手。不合语境,排除B。“阴魂不散”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用来形容中国对西方的看法不恰当,由此排除C。第二空,“一体相连”多用来形容具体事物,此处用来形容“内在逻辑”用“一脉相承”更恰当,故答案选A。
2、B。中公解析:由“地球村”“命运共同体”等表述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可以表达全球网络的联系紧密,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之意。“变幻莫测”和“瞬息万变”都强调变化,排除A、C。第二空,与“病菌株”暗含的疾病意思相搭配,“对抗”填入更恰当。故本题选B。
3、D。中公解析:先看第二空,“背弃”指违背并毁弃,一般用于不该背弃的东西,“已有的‘获利’路径”是应该放弃的东西,故排除C。再看第三空,“扔掉”常与“拐杖”搭配,且也更能表现出广东改革的坚定决心,比“脱离”、“放开”更恰当。本题答案为D。
常识判断
1、某服装厂发送一批玻璃器皿,用印有“××牌运动服”的纸箱包装,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装卸工人未轻拿轻放而损坏若干件,承担该损失的是:
A.某服装厂B.装卸工人的雇主
C.运输部门D.装卸工人
2、经亚洲开发银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印度卢比成为亚行贸易融资项目的结算货币,这从本根本上改变了美元、欧元和日元把持亚行融资项目结算货币的格局。据此可以推断:
A.中国应加大人民币发行量以提高人民币购买力
B.中国可以降低由外币币值波动带来的贸易风险
C.中国已使用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
D.中国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3、下列选项中,著名戏曲与其最初所属剧种及主要流传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牡丹亭》-昆曲-云南B.《铡美案》-京剧-北京
C.《红楼梦》-越剧-广东D.《花木兰》-评剧-河北
1、A。中公解析:根据《产品质量法》第28条: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可知,在该题中,由于服装厂未按照要求在包装上标注表示,所以损失由其自己承担。故本题答案为A。
2、B。中公解析:A项加大人民币发行量如果超过所需要的量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降低。所以A错误。C项人民币作为亚行贸易融资的结算货币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或者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故C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3、B。中公解析:昆曲主要流传地是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越剧主要流传地区是浙江;《花木兰》是豫剧,主要流传在河南。故本题答案选B。
数量关系
1、某展览馆计划4月上旬接待5个单位来参观,其中2个单位人较多,分别连续参观3天和2天,其他单位只参观1天,且每天最多只接待1个单位。问:参观的时间安排共多少种?
A.30B.C.D.
2、一道多项选择题有A、B、C、D、E五个备选项,要求从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选项作为唯一正确的选项。如果全凭猜测,猜对这道题的概率是多少?
3、某水果店销售一批水果,按原价出售,利润率为25%。后来按原价的九折销售,结果每天的销量比降价前增加了1.5倍。则打折后每天销售这批水果的利润比打折前增加了多少?
A.15%B.20%C.25%D.30%
1、C。
2、C。
3、C。中公解析:设水果店原销量为1斤,水果每斤成本为,原价为,利润为-=25。水果打折后每斤价格变为×0.9=.5,销量变为2.5斤,利润为2.5×(.5-)=2.5×12.5=25×1.25。因此利润增加了25%。
资料分析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1~2题。
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万人,比年末增加了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年到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万人增加到3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万人减少到万人。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年万人,年减少到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年万人,年增加到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年万人,年增加到万人。
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万人,比年增加了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万人,年均增加超过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1、从年到年,我国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员B.乡村就业人员
C.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D.城镇就业人员
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从年到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回落
B.从年到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C.从年到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
D.从年到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
1、C。中公解析:由第一段可知乡村就业人员呈负增长趋势;由文字第二段可知,年到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呈负增长趋势,排除A、B;
城镇就业人员包含城镇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由第三段可知,与年相比,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增加万人;由第一段可知城镇就业人员增加31-4000万人,显然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数小于城镇就业人员,所以C项的同比增长率大于D项。
2、B。
由第二段话可知,从年到年,第一产业人员有所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有所增加,C、D错误。
综上,答案为B。
判断推理
1、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2、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下图中的立体图形①是由立体图形②、③和④组合而成,下列哪一项能够填入问号处?
1、B。中公解析:每个图形均为轴对称图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依次逆时针旋转45°,由此应选择一个竖直对称的图形,答案为B。此题实质为图形移动。每个图中间的黑点不动,其余三个黑点依次逆时针移动一格得到后面的图形。
2、B。中公解析:图中两个图形的重叠部分都是矩形,只有B项符合。
3、D。中公解析:根据给出的三个图形,可知问号处的图形应为一个圆柱的内部截掉一个圆锥,只有D项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