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致敬中国女子越剧

编者按:女子越剧的百年历史,是展现中国女性独立自主、奋斗进取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无数女子越剧的先辈开疆拓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恰逢国际三八妇女节,谨以此文向为中国女子越剧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望百年越剧历程,致敬中国女子越剧

中国女子越剧STOREHIGHLIGHTS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於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当时,对这样演出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著名男班艺人:前排左起:金荣水、赵海潮、魏梅朵、裘金旺、马阿顺后排左起:张子帆、白玉梅、马潮水、高兴荣、谢志云

小歌班(的笃班)从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到年2月,剡溪南岸上碧溪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

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女子越剧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据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多个。

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

到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其实,“越剧”两字早在年已有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年,越剧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子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

—END—

旧照上色:许晨光先生、九阵风

本期编辑:东方笑

?官方

?投稿邮箱:iyueju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