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喜欢收二十四史,看着那些大部头就会忍不住心生愉悦,这种情绪是非历史爱好者难以理解的,但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对这些史学典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昨天回答一个问题,在前四史之外有读过二十四史其他某部吗?我就顺手贴了自己的几本书,有位老铁塞外孤狼,就留言让我贴一下自己的版本,让我有点汗颜,因为,正版的二十四史我其实并没有几本,再一个就是,我的版本并不咋地-_-
首先,史学典籍中版本最好的,自然莫过于中华书局。
我所拥有的二十四史中,唯有《辽史》的出身最好,所以也最被“嫌贫爱富”的我抬举,对他非常之怜惜,轻易都不用他,经常被束之高阁,其实这样已经失去了他应该体现的价值。
对于这个校点版本,我个人觉得最不方便的就是,校勘记没有在本页,都放在该篇章的后边,看到校勘,非得翻到后边去看,挺影响阅读的。
其次,自然是我们的上古,在古籍方面,拥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身,也是很了不得的。
我的《新元史》就出自上古,当然,《新元史》并不属于二十四史,甚至在二十五史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多数时候会被清史稿替代。
讲真,我写元朝历史,真的很少引用《新元史》,甚至没有引用《蒙兀儿史记》多些,但刚好碰到搞活动,五折哎!所以,小伙伴
论史给我一说,就赶紧匆忙去下单,不到五百就拿到手。这本书看最多的是《氏族表》,因为之前整理氏族表,收到《新元史》后,肯定要看一遍作比对的,该备注备注该补充补充。
在我这里排名第三的就是岳麓书社,岳麓书社也是古籍大社。
前些年好多盗版都是盗岳麓的书。我手里有三套书出自岳麓,就是《三国志》、《新唐书》、《明史》。
《三国志》是我19岁的时候让一个出租书屋老板帮我带得,经常在那个书店租书看,混熟了之后,托老板进书时帮忙带了一套,正版两册,不贵,也就四十多块。
《新唐书》是二十啷当的时候,在新华书店的打折书店收的,好像是一百七吧,也挺便宜的。
《明史》也是在新华书店收的,具体时间忘记了,记得当时还让书店给我进一套越剧红楼梦的dvd,还有一套陈端生的《再生缘》,书店工作人员还怕我不要,毕竟那个年月在我们这三十八线小县城,没几个人看这些。
这几套看得不多,也就是浏览一下本纪和诸王表传,对了,三国志没有表,我给整理了各种,诸王表,外戚恩泽表啥的,反正自己弄了一套夹在书里。
自从我选择辽夏金元作为深读方向后,这几本也是被束之高阁的命,很少看他们了,只不过偶尔当工具书查资料。
然后就是中州古籍出版社,是俺们河南郑州的。
我那套《后汉书》出自中州古籍,这本书收得早了,好像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收的,那时候狗屁不通,什么版本啥的一窍不通(现在其实也不通),当时好像还收了《史记》,其实《史记》买了好几套,都是不同的出版社,不过我很少看了,都塞到最高处,八百年也不会摸一下那种,属于被贬冷宫的状态。
前些年年轻气盛,不自量力地编写年代表,就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往后编写,编到汉顺帝时代了吧,使用最多的自然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本,那本汉书是在开明书店买的,盗版的,成色还极差,简直是不堪入目。
自从······,前四史就已经被我打入冷宫了,且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最后,额外介绍我曾经的爱宠,出身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
曾经有段时间,这两套书是我书籍中身价最高的,按出身论嘛((#^.^#)),我为了画历代诸王年表,把这两套书浏览了好几遍,浏览啊,注意我的用词,我可没说通读,我只是浏览了几遍,别说我吹牛。
当然,自从······,这两套书也已经失宠,被打入冷宫,束之高阁,很少很少去翻看他们了。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这套曾为我立过汗马功劳的、现在还在效力的、盗版的《二十五史》。
的确,她的出身不光彩,是盗版书籍,但他还是有点底线的,因为出错的地方很少,不像那套《汉书》,都让人无力吐槽,这套书最好的地方就是他全,有表,有些史记都没表的。
这套书也是二十岁的时候,刚被老爹塞进某单位上班,因为极其不愿意在那个吓人的科室待着,经常去一个新开的书店鬼混,然后和老板混熟了,一起去郑州进书,然后就顺手收了这套书。
她很便宜,这么多本,也就,到手后,俺激动的一度走路都是飘的,我的青春时光,有不少都耗在她身上,就是现在,辽夏金元卷还是经常被我宠幸。
当然,其他的比如图片中的这些,也只是被束之高阁的命了,没办法,谁让俺年龄大了,精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做到雨露均沾。
这套书的缺点就是字体比较小,想想也是,毕竟不是正版,要考虑成本问题,对我来说,字体小都不是个事,都能克服的,毕竟,年轻的时候,银子少,市面上的正版也少。
当然,那时候全套二十五史类的盗版也不多,普通大众看的人不多,市面比较泛滥的只有前四史,其他还是很少见的,不是近十来年,历史普及了,史学典籍也变得唾手可得,只要有银子,什么版本都能到手。
以上就是我刚才拎出来拍照的史书,在晒书的同时,居然还引起很多回忆,想到那些年遇到的人和事,真是时光荏苒啊!极其的感慨。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