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爆款背后有怎样的创作密码,剧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e/wap/show.php?classid=34&id=1563793

近些年,文艺界掀起红色题材创作的热潮,涌现了不少有口皆碑的红色作品。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红色文艺更是持续升温。优秀红色作品,尤其是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红色爆款”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密码”呢?著名剧作家、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从自身丰富的创作实践出发,解读如下——

在文艺创作实践中,红色题材创作一直是焦点也是难点。近两年各地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出现“井喷”现象,涌现一些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爆款”。这背后有怎样的时代社会背景呢?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有时候特别强调继承传统,有时候特别强调打开视野,有时候又特别强调政治功用,而在特别强调时往往却忽略另一些方面。我们的理论话语总是表白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既要借鉴又要自信,但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协调却又语焉不详,莫衷一是。

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两创思想”的提出,一下子让我感到,多年争论不休,甚至在一种反复自我循环的悖论中打转的理论话题终于得到了破解。我们不再把创新创造局限在一招一式等细节上。我以为“两创思想”其实是一种文化转型的理论。如同我们身处在宋代,不能每天高喊着振兴唐诗、复兴汉赋,而应该正视所处的时代,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进而创作出传输新时代精神风貌代表新时代审美高度的精品力作。

文化转型的理论也给予我们一种启示,即当下,也唯有当下,我们才能清醒意识到当代文艺创作所同时面对着的三个文化传统,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西方现代文明传统和中国革命文艺传统。而这三个文化传统只有在当下才是交融在一起,彼此不可分割的。我把这三个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交汇合流称为“三江汇流”。这三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也是三种不同的文艺创作与评价的标准。

这三种文化在不同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文艺创作又相应呈现怎样的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余年间,我们经历了四个以“新”字为标识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三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交汇的,或者它不是整体性交汇,尤其不是汇合成一股洪流的,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比较侧重强调“中国革命文艺传统”,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但之后逐渐对传统文化、外来文明拒绝、排斥,进入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化的文艺创作。“文革”更使这个传统走向极端。

芭蕾舞剧《白毛女》

改革开放“新时期”,强调文化批判、文化反思,提倡借鉴“西方现代文明传统”。那时我们对传统文化多数采取反思、批判、颠覆的姿态,甚至觉得传统文化是制约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阻力。谁强调传统文化,会被认为很可笑。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都带有一种反叛性,我那时创作的淮剧《金龙与蜉蝣》、越剧《真假驸马》等,也是下意识地表现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

淮剧《金龙与蜉蝣》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的骄人成果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于是重新开始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溯源与认同。推波助澜者首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设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中国昆曲第一批就进入榜单。之前昆曲的生存已经非常艰难,台下观众没有台上演员多,但进入新世纪,一夜之间昆曲的命运发生变化,迅速复苏。

昆剧《长生殿》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年10月15日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新时代”文艺观正在逐步形成。社会生活中,传统餐饮、老房子重新受欢迎,文化领域也开始重新寻找自身身份,寻找来时的路。“三江汇流”所形成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艺观,是要推动当代文化的历史转型,而“转型”的目的正是要推动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艺。

近两年出现的“红色爆款”,体现了怎样的新时代文艺?

歌颂英雄,颂扬牺牲精神这类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表现,为什么今天会出现红色题材创作的重大突破?因为这些作品都实现了艺术观念的转换,它不是细节的转换,而是整体性转换构成了一种新的和谐、新的模板。新时代的新文艺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既是革命的,又是人性的。它将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更具有进步性、开明性。

电视剧《觉醒年代》,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