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越剧 >> 越剧名言 >> 溯源秦腔庵堂认母

溯源秦腔庵堂认母

文囗秦之人

《庵堂认母》是一出目前非常流行的秦腔名剧,在西北几乎没有旦角演员不会这出戏的。这出戏是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末,由越剧传统剧目《玉蜻蜓》移植过来的,名旦李爱云的演出最为出名。新媒体时代,名旦广雪琴对李爱云演出本稍做整理,成为今天流行本的标准。

李爱云演出本来自易俗社名旦宋上华的演出本,经剧作家谢蒙秋改编后,由著名导演惠济民先生排导,同时参与排演的主要有李爱云、王玉琴两个人,配演幼生的是刘茹慧、李宝琴两个女小生。其中李爱云的演出轰动一时,也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三折戏之一。李爱云还给许多人传授过这出戏,最著名的有刘晓玲、广雪琴、徐宏等人。

宋上华这出戏由越剧直接拿来,经过仔细研究、修订,由女小生孟小云配演幼生徐元宰,宋先生首演此剧,也轰动一时,是这出戏的主要源头之一。李爱云演出后,宋先生就不再见有演出,只留下了中国唱片公司的几段录音片断。

名旦余巧云过去也经常演这出戏,她是向宋先生学习后再自己做了局部改编,她还把这出戏传给了弟子张玉莲等人,这一路也算还有人在。

名旦杨金凤的这出戏也轰动一时。据她本人回忆,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著名导演李文宇给她提供的了两个剧本,一个是豫剧《穆桂英挂帅》,一个是越剧《庵堂认母》。杨金凤选择了《庵堂认母》,就开始自己仔细琢磨、推敲。期间,正在排演这出戏的李爱云还经常过来交流。杨金凤跟李爱云几乎同时上演了这出戏。杨金凤演出本很有个性,特别是根据《苦中乐》曲牌设计的唱腔非常别致,对余巧云后来又以这个曲牌演唱《断桥》很有启示意义。名旦查俊卿向杨金凤学习了这出戏,也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名旦郝彩凤倾心学习杨金凤这出戏,再由由著名音乐家肖炳重新设计,名小生胡屯胜配演幼生,现有音像存世。

很清楚,秦腔《庵堂认母》有宋上华、杨金凤两个来源,却以李爱云、广雪琴的演出影响最大。不过这两个来源都来自越剧《庵堂认母》,而越剧《庵堂认母》是本戏《玉蜻蜓》之一折。

越剧《玉蜻蜓》是由评弹同名传统剧目改编而来的。《玉蜻蜓》是中国清代弹词作品,又名《芙蓉洞》、《节义传》等,作者佚名。此作早在乾隆年间就有平湖调艺人传唱,后经弹词艺人陈遇乾请人增饰,有道光十六年()重刻的《陈遇乾先生原稿绣像芙蓉洞》传世。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沈君卿寻访申贵升,长江遇盗,芙蓉洞团聚,后衣锦还乡等情节。艺人称为沈家书。后一部分以玉蜻蜓为中心事件,写申贵升私恋尼姑志贞,病死庵中,志贞生一遗腹子,为徐家收养,改名徐元宰,后元宰中试,庵堂认母,复姓归家。据说后一部分本名叫申家书,后因申家仗势干预,遂更名为金家书。《庵堂认母》就是金家书中的一折。

金家书故事为贵公子申贵升夫妻不和,离家淫乱尼姑丧生,尼姑以玉蜻蜓作依凭抛弃儿子申时行,却被徐家收养,更名徐时行。儿子长大后高中状元,归祖申家,庵堂认母,两母两姓和好。公允地说,这部书也并没有甚至出众的地方,但是奇就奇在,嘉靖41年()科举榜首题名的就叫徐实行。三年后这个叫徐实行的状元上书皇帝,请求恢复本姓为申时行。这个申时行虽然以“好好先生”出名,却成了万历朝的首辅。书以人出名,一般都认为这部书就是讲述申时行身家故事的,所以就在江南广为流传开来,最早的弹词书就也被各戏曲剧种纷纷移植演出。

年浙江越剧团首演《庵堂认母》,导演陈静、姚传芗,作曲卢炳容,舞美设计裘云飞。金宝花饰徐元宰,薛莺饰王志贞。先后参加浙江省与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均获剧本奖。秦腔的本子就是在华东区会演时得到的。其实,秦腔很早就上演这出戏了,只是把书中的尼姑庵法华庵讹传成了百花庵。秦腔《百花庵》又名《罗汉衫》、《卖衫收子》,各路都有演出剧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西安市文联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著名剧作家薛寿山有改编本,名《空门恨》。可见秦腔后来由越剧移植也只是重复工作而已。

剧情大体相同的,秦腔还有一出远比《百花庵》还出名的戏《桃花庵》,在民国时,各大戏班都经常演出,解放后却不见了踪迹。反倒是豫剧这出戏久演不衰,不光改编本子多,还是陈素真、崔兰田、常香玉、阎立品、桑振君等名家的代表作。《桃花庵》只是把《百花庵》中的申贵升改名张才,王志贞改名陈妙善,徐元宰改名苏宝玉,当然百花庵也就成了桃花庵。在北中国《桃花庵》影响更大。看见这个陈妙善马上就联想到明朝人高濂的名剧《玉簪记》,就是讲尼姑陈妙常跟书生潘必正的恋爱故事。应该说《玉簪记》也比这几处庵堂戏要高妙许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