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哲宇
实施顺利、成效显著!这是浙江省舞台艺术“”人才计划年度座谈会上传来的好消息。
9月15日,浙江省舞台艺术“”人才计划年度座谈会在金华举行。
遴选出首批36位培养对象后,“”人才计划自年初启动培养程序,三年一期的培养工作,目前已经过半。期间,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搭建成长平台、拓宽宣传途径等载体举措,大师授课、座谈交流、参观考察、观摩实践等多样培养方式,全力打造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综合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全省舞台艺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计划实施顺利、成效显著。
“”人才计划专职班主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支涛分享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截至年6月,培养对象们共完成了主创、主演作品余部;9位获得省级以上人才称号16项;蔡浙飞入选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楼胜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继茅威涛之后,时隔36年浙江戏曲演员再登梅花奖榜首。
座谈会上,培养对象代表介绍了各自的学习经历和所得所想。浙江歌舞剧院的蒋新光表示,这一年半在学习、实践方面收获颇丰,参与培养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浙江交响乐团的邬娜对舞台艺术创作有了新的理解,也有感获得大量宣传资源,让幕后文艺工作者进入观众视野;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的裘冰希望在这个高规格的平台上,各门类艺术家打破界限,共同创作多元的舞台空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中心的楼胜表示更加清晰前行方向,不仅要向个人最高奖项拼搏,更要传承弘扬婺剧。
作为培养单位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严立新,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团长李建忠以各自单位入选的培养对象为例,介绍了实施情况,分享了人才建设的经验方法,包括合理制定培养目标、针对性深造、积极让培养单位成为人才的“靠山”等。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对“”人才计划实施情况表示肯定,“运作有序、行动用力、落实有效”。“”人才计划的推出,是培养“名编、名导、名角、名匠”,打造领军人才,助力加快培育舞台艺术领域高层次浙产名家大师,为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打造现时代文化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围绕“重、实、活、宽、响、严”六字,他提出了六点要求:思想上要“重”起来,责任上要“实”起来,机制上要“活”起来,平台上要“宽”起来,宣传上要“响”起来,考核上要“严”起来。
打造文艺精品高地、建设新时代文化浙江,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人才计划一定不负众望。支涛副院长表示,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高度、严格人才培养要求,丰富培养内容和形式,努力培养“上台能演、下笔能写、开口能讲、创作引领”的全面复合型文艺领军人物,具体包括于10月举办一次高端、高质的集中培训、打造民族管弦乐音画《听见江南》等一批文艺精品等四大举措。
期待浙江省舞台艺术“”人才计划不负时代,积极作为,持续壮大浙江省文艺人才队伍,努力形成群星璀璨、勇攀高峰的生动局面,让浙产文艺精品力作成为浙江文化高地最鲜明、最令人信服的标识,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塑形铸魂赋能。
浙江省舞台艺术“”人才计划,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音乐调频协办,旨在选拔当前舞台艺术优秀中青年人才,通过三年培养,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名编、名导、名角、名匠”。
年实施以来,“”人才计划组建了名家导师团,多次开展集中培训、艺术采风和高端剧目观摩等学习活动。首批36位培养对象取得丰硕成果:多篇论文被艺术类期刊录用刊登;主创、主演完成作品余部;9位获得省级以上人才称号16项。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