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娜越剧的传承与创新人

白癜风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8634.html
王婉娜清秀、阳光、甜美,因为总在舞台上扮演小生的缘故,她早已剪去了一头齐腰长发,留着干练的短发。对于27岁的她而言,人生的一半时间都与越剧相伴,越剧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越剧舞台广阔而优雅,她在其间吸收养分,唱出自己,融入自己的理解,表达情绪与思考。▲王婉娜生活照从艺15年以来,王婉娜工徐(玉兰)派小生,音色甜亮,刚柔并蓄,扮相俊美。5年前,22岁的她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初,便在越剧圈里崭露头角,现在已经成为上海越剧院一位优秀的青年演员。初入梨园王婉娜出生于浙江宁波,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与越剧初相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她记得小学老师拿出了一份越剧院的招生海报,懵懵懂懂的她报名去参加了选拔考试。她最后一个上场,背诵了一首《静夜思》,唱了一首少先队队歌。在她还没反应过来时,评委老师们就挑中了她。她记得当时老师们说“这个小姑娘的眼睛会说话。”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她13岁离家,只身去往上海学习。王婉娜说,初入校园时,她还不懂越剧到底是什么,进校后第二年,她观看了一场钱惠丽老师和方亚芬老师彩排的《西厢记》,年少的她一时之间竟被深深打动,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因为入行比同年级的孩子们稍大,王婉娜有很多时刻都是在刻苦训练中度过的。每天早上6:45是同学们统一起来出早功的时间,而她起的更早,一年四季校园里总有她早起晚归的身影。她现在还记得冬天的冷风与冻僵的手,但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自己要“笨鸟先飞”。王婉娜在上海的学校是第一届中专本科一贯制学校,念完六年中学后,班里有不到一半的同学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读大学,继续读越剧专业,而王婉娜就是其中一位。她顺利考入了上戏,来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回想少年的学艺过程,王婉娜大笑着说,其实自己一点也不觉得苦,她说自己性格外向,压力大时就哭一场,让泪水肆意流淌,哭完告诉自己眼泪没有用,唱念做打,每一步都要继续好好练习。凭借天赋与勤勉,年轻的王婉娜一次次抓住了机遇。年4月,凭借毕业原创大戏《十二角色》中饰演的“8号陪审员”一角,王婉娜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年入选了“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越剧选择了我越剧作为一个浙江地方剧种,在中国有着“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美誉。在培养新人时,首选的还是江浙沪的孩子,因为方言的音准很重要,而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在生活中习得的语言技能,是进入越剧领域的第一关。进入越剧学校时,王婉娜分到的是生角组,于是一直便以此为自己的方向。王婉娜提到,其实越剧中的生角与京剧不太一样,并不需要太过刻意压低嗓音、发出男性化的声音,只需稍作调整即可。越剧擅长抒情,多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舞台布景、服饰考究,表演中以唱为主,节奏舒缓,整个演出形式唯美典雅,极具江南风韵。▲王婉娜扮演的贾宝玉除了传统的《西厢记》《红楼梦》等传统经典剧目外,上海越剧院也尝试过将一些西方古典戏剧进行本地化改编,搬上越剧舞台,譬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以及《仲夏夜之梦》。西方经典剧作的越剧化过程需要不断探索,《西厢记》等中国古典剧目中的爱情含蓄、俏皮,但莎翁剧中的爱情炽热而直白。在排练《第十二夜》时,在编剧与老师的指导下,王婉娜和同事们在以含蓄表达为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尽量大胆地保留原剧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在人物设置上,从细节着眼,《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原本只有一个,但按照中国传统戏剧的设置,改为一对儿。在戏剧形式方面,以美国经典巨作《十二怒汉》为原型的《十二公民》的越剧化过程,也巧妙设置了戏中戏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一重又一重思考。这些探索、创新的过程令王婉娜着迷。从内心深处,她是一个喜欢探索的人。她还记得中学毕业前夕,在进入大学继续越剧这条路之前,她曾经也想过去尝试别的可能性,譬如自己同样非常感兴趣的播音主持、影视剧表演等,但是老师的挽留触动了她的初心,想到自己一路受到的栽培,王婉娜最终不忍离开这个舞台,于是一直走到了今天。坚持走下来后,钱惠丽等越剧界老师的喜爱与帮助让她成长飞快。大学毕业前夕,她得到了出演《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机会,表演可圈可点,受到了一致称赞。王婉娜说自己站上舞台想的只是演好戏,“对于每场表演来说,每一个走进剧场来看剧的人都可能是第一次来看越剧演出,因此,作为演员,表演一旦有瑕疵,就会影响观众对整个越剧的印象。”打开一扇门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