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问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唱越剧的?”
这件事,说起来就话长了。不过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爱好,其实都是从小就埋下了根的。
八十年代,处处生机,万物复兴。印象中,这时候的生活,其实是最惬意的。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所有爱好越剧的人都熟悉的唱段,也是我最先接触,最早喜欢的唱段。
有一段时间,我们整个院子里的人,都在这种氛围里长大:天天听着广播里的越剧教唱。一群人在院子里学唱。
《红楼梦》,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越剧电影。疼爱我的外公,自己反复看的同时,也搜连续送了我七次电影票,于是,我跟姐姐一起,连续看了七场《红楼梦》。那时候我只有几岁,留下的印象就是:林黛玉好美,宝玉真好看,他们唱得好好听,衣服真好看……
接下来,每场越剧电影,只要播放,我们一定去看。
看完《碧玉簪》的印象就是:小生真好看,花旦不够美。那时候年纪小,不懂唱腔,不懂派别,喜好只被视觉带动。
“啊~官人啊~官啊人,你好比,天啊上月……”后来,金彩凤老师婉转动听的唱腔,每天固定时间,就会在广播里传出。
看这照片,金老师明明美翻了!她的唱腔现在听起来,越听越好听。“三盖衣”人人传唱,“送凤冠”则是各大喜庆宴会首选的。
而陆派也在近几年越来越被大家喜欢。
再接着,我看的就是《情探》,故事对当时是小孩子的我来说,不是很讨喜,印象也是整个画面一直黑乎乎的,都是在捉鬼……
现在觉得,傅老师的唱腔好美,动作好美,那水袖简直了……再看看现在傅派大当家陈飞美得冒泡的动作……就,好想学。
接下来,我又看了《追鱼》。基于《红楼梦》留下的美好印象,对徐玉兰老师和王文娟老师,我抱着满腔的热情,回来后还特地让父亲去买了磁带,在家里每天听,每天听,每天唱,每天学……现在最喜欢演的,仍然是里面的《书馆》和《观灯》,总觉得有一种情怀。
后来又看了《祥林嫂》,从颜值上来说,没有吸引我,服装也不吸引我,又是悲剧,故事更加不吸引我这个小屁孩。
导致现在每次看到有人在演祥林嫂的片段,我都要怀疑:为什么要把自己扮丑呢?哎,我就是个颜狗,没办法。而且,祥林嫂的做法,现代人是不会认同的,所以,这剧情哪怕我长大了,也喜欢不起来。
当然,里面的唱段,还真的蛮好听的。
后来看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觉得,里面的山伯有点傻。但是,故事前面有趣,后面又是两人化蝶,还挺新颖的。喜欢。现在梁祝被改良的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唯美。好爱!这个以后放在单独的篇章讲。
再往后,因为要读书,电影家里都不大让我们看了。然后,就不停地听磁带。
家里条件不错,很早就买了录音机,很大只的那种。
然后,每天开着录音机做作业。那时候迷恋徐玉兰,父母买的磁带都是她的。
《北地王》,里面的‘哭祖庙’每次一出来,我就放下作业了,完全被带入了情绪。跟着她满腔悲愤惆怅。
《西厢记》,徐玉兰和袁雪芬的西厢记,是我的最爱。可惜现在不大有人传唱了。我到现在都很佩服西厢记的词曲作者,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唱腔,每一个伴奏,都是那么的有画面感,那么的诗情画意。
徐玉兰老师在里面的每一句唱腔,抑扬顿挫,简直把我的心都揪住了。
而袁雪芬老师的长想,我也是听了西厢记才发现,原来她嗓子好的时候,是这么的好听。果然,不愧是元老。
可以说,到现在,再也没有接触到能跟西厢记媲美的作品了。
篇幅有限,暂时只写这么多。相信我的同龄人,不少都有类似的经验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