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女性境况呈现在救赎中艰难前行

“十七年”越剧电影对女性“反封建、求自由”不断斗争表示高度赞同,同时,由于时代限制,女性境况并不乐观,剧作家们通过对封建势力的强化描写展现了女性在与封建势力斗争时的艰难。

相应的电影中也塑造了一批朴实明朗的女性配角,为女性在不被认同的反抗中带去温暖的慰藉,影片通过配角人物的塑造侧面映证出女性的生活境遇,利用阶级的差异来构建了新的女性历史叙事。

01封建势力下的女性刻画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政治话语下,封建势力属于封建糟粕,编剧通过对于封建势力的丑恶描绘,展现女性在封建时代生活的不易,在他们的的思想观念中,女性就应该听从男性教诲,发扬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们视那些大胆追求自我个性的女性为异端,拼命打压她们的自我意识,并且和相同思想的人联合起来,压迫他们的存在。

几乎每一部影片中都存在封建势力的压迫,《碧玉簪》中有以李廷甫、李夫人、王玉林为首的封建团体,《红楼梦》中以老人夫为首的封建团体,《毛子佩闯宫》中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团体,《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情探》中以王魁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追鱼》中以金宠为首的封建势力。

他们对于王玉林的无脑式的宽容,对薛宝钗左右逢源的赞赏,对薛梅的无情禁锢等等都展现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女性不得不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他们进行反抗,解放自我,只不过寡不敌众的悲惨结局常常发生,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结局,彰显了封建思想的难以动摇,如果没有流血和牺牲是难以取得最终胜利的,突出了“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中的革命斗争性。

例如《红楼梦》中的老夫人的女性塑造,她作为一个大家族中的“老祖宗”,是一个气质与威严并存的说一不二的大人物,在面对已经敲定的宝玉和宝钗的婚事,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改变的,她初见黛玉时流露的柔情不是假的,但这些都不足以打动她成全黛玉和宝玉的爱情。

在“游园”一场戏中,“在游园过程中,老祖宗是在思考和观察的,她发现宝钗可以考虑,心里也在盘算,但是她也考虑黛玉,黛玉的性格和宝钗的性格不一样。黛玉有点孤僻,不来热热闹闹的地方,她独自一人葬花去了,喜欢热热闹闹的是薛宝钗和王熙凤。”

这体现出老夫人对于与自己的观念相同的人的更加喜爱,对于反叛的黛玉的不认同,这同样是在封建势力下塑造的女性,与林黛玉这样的反叛的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塑造出封建势力下成长的女性,凸显出林黛玉与其她女性的不同,恰恰是在这种状况下女性的反叛就更显得艰难与弥足珍贵。

而与之相同的《追鱼》中的金牡丹也是同样的成长路径,她从小生长于所谓的名门贵族当中,对于封建观念完全认同,而在以往的版本中甚至出现过金牡丹与张珍最终修成正果的结局。

这时完全不符合人物走向的,“十七年”的越剧改编本中,对于才子佳人私定终生的戏码难以认同,听到后立即训斥丫头不许在看,看到张珍出现在后花园直喊捉贼,通过丫鬟的反应其实可以看出她们应该相识,但金牡丹一副千金的高贵姿态,显然是拒绝与张珍相配的。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十七年”越剧电影剧本的改编深化了封建阶级的顽固性,而这种思想是普通民众朴素情怀中难以触及的,在压迫中人民就只得反抗来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

这种封建主义不自觉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女性也成为封建社会中的牺牲品,她们缺乏自我的意识,反而是为封建男权社会服务,但由于长期的浸淫在这种社会当中,封建思想已经成为社会集体无意识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编剧通过对封建势力的扩大化书写,更体现出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反抗的不易。

02“小人物”视角下的女性命运

“十七年”越剧电影剧本描绘的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低,必须依赖男性才能有生存空间,“十七年”时期的越剧电影不仅通过主线情节中女性的被压迫来凸显女性处于恶劣的生存境况中,还塑造了一系列的封建社会中的普通女性。

她们虽然不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却贯穿于整部剧作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丰富了影片的内容表达,在她们的帮助下,故事线更加流畅,女性主角的行为也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例如《西厢记》中的红娘,如果没有她的存在,莺莺和张生大概也是有缘无分,有了她们的存在,影片中的女性主角有了情绪的支点和依靠,她们充满了正义感,不反抗命运,反而在封建社会中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心,运用细腻温柔、勇敢的女性视角复写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遇到的困境。

例如《红楼梦》中的丫鬟紫鹃,电影通过对紫鹃人物个性的强化突出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女性境遇的艰难。通过紫鹃的词曲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黛玉内心的困苦,“‘人心要直戏要曲’,写词要旁敲侧击,曲曲折折,休得直写。

“黛玉焚稿”,一开始紫鹃劝黛玉的那段词:端药给你推开手,水米未曾入咽喉。镜子里只见你容颜瘦,枕头边只觉你泪湿透。这便是旁敲侧击法,看似紫鹃在唱,实则借紫鹃的词来写黛玉。”编剧不直接描写黛玉生活境遇的凄苦,转而从紫鹃的口中说出来,每日茶饭不思,心情忧郁,更展现出黛玉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压抑。

又比如说问紫鹃这段,通过独特的改编我们仿佛看到寄情诗稿已毁,抒情瑶琴弦断,无人再去葬花,徒留鹦鹉还学着故人说话,好像林黛玉又复现在我们眼前,她通过写诗、弹琴、葬花来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情感,因为不屑于仕途,追求自我的情感的想法在封建大家族中简直就是异端的存在,只能是平日里抒发一下自己的内心,却不能宣之于口。

紫鹃的人物变化从心疼黛玉,到痛恨封建社会,再到对宝玉的冷淡愤恨,最终有同情宝玉,人物塑造很丰满,“我记得拍电影的时候,为了缩短时间,好像考虑过把我的这段唱拿掉,就是劝林黛玉的一段唱,但袁雪芬院长不同意,她说把这一段拿掉,就体现不出林黛玉是怎样的情境。

对紫鹃这个角色来说,是编剧徐进老师把她写得这么完整。《红楼梦》原著里面都没有这样的,不能拎一段出来为紫鹃单独成篇,但他可以写得这么完整,实际上这样做也是衬托了林黛玉的形象。”也充分展现出旧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

俗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通过紫鹃更深化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而紫鹃“试玉”、“违抗命令”都体现出她对于封建势力的试图反抗,她希望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可以明朗化,痛恨封建势力的强大,她虽然正义,但能量却很微小,只得继续屈从于封建势力。

在压迫的现实中女性意识逐渐增强,并且在困境中寻求出路,通过剧中“小人物”的形象的经典化塑造,从“看不见”的角色到被人称赞的角色的改编中,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女性生存状况的不幸经历,为主角人物抒怀,也是女性反抗的寄托者与接班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