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孵化,高光破壳,戏剧名家缔造中国戏剧

00:56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年12月14日晚,杭州蝴蝶剧场。台上,六位戏曲人,六出折子戏——英台哭坟山伯,殉情化蝶;崔氏亦喜亦悲,疯癫近痴;苏秦执佩六印,彷徨挣扎后的升华;周瑜临江宴刘备,年少得意锋芒毕露……这几出,经无数个早功课、午课、晚课锤炼而来,哪怕烂熟于心,仍孜孜求精进。也因此,这场“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戏剧汇报演出,主题为“我们的三堂课”。演出的艺术总监、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这样诠释《我们的三堂课》:“课”既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既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而早、午、晚三堂课则既是针对戏剧人的,更是能引发普通人从青年到中年至晚年三个不同生命阶段的共情。早课是张琳(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带来的《玉簪记·逼侄赴试》,风流倜傥潘必正;午课是章益清(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绎的新版《梁祝·英台哭坟》、黄燕舞(温州越剧院)演绎的《藏书之家·三跪求书》、鲍陈热(浙江台州乱弹团)演绎的《心·痴梦》,晚课是蔡浙飞(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饰演的苏秦,刚执六国印,以及楼胜(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饰演的《临江会》里的少年将军周郎。《玉簪记·逼侄赴试》张琳新版《梁祝·英台哭坟》章益清《藏书之家·三跪求书》黄燕舞《心·痴梦》 鲍陈热《苏秦·六方印》 蔡浙飞《临江会》楼胜时间在走,舞台上始终挂着一个钟。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一上来就阐述了时间的流逝,带来一种厚重感和纵深感,还有传承的仪式感。三堂课里,穿插着演员的表演和阐述,还有汪世瑜、茅威涛等几位老师现场即兴发挥的金句。他们把大半生的舞台经验倾囊相授,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品德的传承,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责任的传承。近三个小时的演出,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和深度的思考,现场掌声阵阵,直播中的弹幕、点赞也从未中断。围观这三堂课的,除了名家的粉丝们,还有戏剧界的专家大咖。演出翌日,诸多戏剧专家齐聚一堂,线下、线上同时开展了一场总结性研讨会,探寻一个问题:这三年里,是如何“孵化”出中国戏剧界“浙江现象”的——浙江戏剧名家孵化计划于年成立,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推出,是“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中的一部分。正如在座的一位专家所言,入选的对象已是本剧种或院团的代表性人物,是具有一定水平和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戏曲演员。这10位浙江省传统戏剧演员,剧种涵盖越剧、婺剧、京剧、昆曲、瓯剧、台州乱弹,有的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有的拿下过文华奖,有的是浙江戏剧奖金桂奖得主……三年孵化期间,九场“戏文里的青春”专题汇报演出,全国知名专家跨领域的一对一指导,多次组织有专家带领的采风、观摩、座谈,在全国各类平台的高频亮相……三年期满,在“孵化”壳破那刻,六位孵化对象以惊艳、炫目的现场表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这项计划的面貌,《我们的三堂课》戏剧汇报演出收获满堂彩。有专家提出,这个计划是让我们的中生代,让我们的青年演员成为优秀表演艺术家的一个过程,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在更大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表演艺术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戏剧界的顶流。“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去做,还需要很多的努力。”多位专家在对14日晚的演出不吝赞美,看到了演员们的博彩众长、化为己用,提出了打磨细节、持续提高的未来期许,并强调不管是孵化毕业,还是摘梅获大奖,都应该在新的起点上再一次向更高目标出发,暂时放弃已经获得的成就,去接纳和消化新的东西,对过去的自我作出一种新的提升。很多专家阐述的时候都提到了文化修养,而前一晚演出现场时,汪世瑜老师也提出要做学者型的演员,茅威涛老师提到需要有美学的表达。“舞台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把演员的学识修养、情怀思想和灵魂都映射到舞台上”。我们总是习惯盯着舞台,看唱念做打,而离开这个舞台,在大千世界,这个演员的言行举止都可以观照他塑造的形象。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气韵,是生活当中的一切养成的,就是那句话,“工夫在诗外”。前一天的演出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新剧目,在戏曲艺术上,传承与创新是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传统戏剧与新时代新作品应更好结合”,这也是好几位专家特别指出的,戏剧发展需要剧种、流派的相结合,传统、创新的相结合,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做到守正创新,做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从这次计划的圆满结束不难看出,新时代的青年戏剧人大有可为。浙江省文联在其中积累的经验,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已经成才的、摘梅的青年演员,如何让他们的高光绽放得更加灿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