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馆藏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项目——“越人悦读”,一直致力于用多种方式推介绍兴本土特色文献:邀请作者本人走进绍兴图书馆录制节目,以视频的方式推广自己的著述;在绍兴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悦读时间”栏目,由电台主播带大家一起品读地方文献的精彩段落。本期将用图文的方式向大家推介馆藏精品地献。
《百年越剧概览》在中国现有的戏曲之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越剧还是个年轻的剧种。但它何以发展迅猛,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呢?究其原因是不断吸收学习、不断改革创新、深深扎根民间。《百年越剧概览》一书,以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越剧的百年历程、名家风采。
越剧的前身,始于嵊州西乡(现为甘霖镇)马塘村农民、民间艺人金其炳首创的“四工合调”。他带着徒弟“沿门卖唱”,因站在屋下门前的地上唱,所以又称“落地唱书”。
后来,唱书人唱进了杭嘉湖地区的茶楼,进入“走台书”阶段。为了提升竞争力,向兄弟曲艺学习,改唱长本书,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表演有声有色,深深吸引了观众,更引得茶楼老板争相聘用嵊州唱书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沿门卖唱的金芝堂等人还学习其他曲艺的精髓,改“四工合调”为“呤嘎调”,更在表演技艺上学习创新,为越剧的诞生打下基础。
“七艺节”期间在越剧诞生地——嵊州甘霖东王村戏迷演出
年,在嵊州东王村,粗糙的搭台,却有组织有分工,一人一角正式演出,这是越剧史上第一个戏曲舞台。从此“落地唱书”这种民间说唱形式,成为一种戏曲艺术,称“小歌班”,越剧自此诞生。
但小歌班由“曲艺”演变而来,艺人们对唱念做打等一窍不通,于是开始学余姚姚剧“鹦哥班”。更重点学绍兴大班,从中移植大批剧目,全面学习台步手势表演、唱腔以及全套的表演程式。
年男班艺人在上海合影
(前排左起)金荣水赵海潮卫梅朵张云标裘金旺马阿顺
(后排左起)张子帆白玉梅马潮水高兴荣谢紫云
小歌班进入上海后,努力抓住机会。收入低微的男班艺人常斥巨资去看京剧名伶的戏,回来后坐到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自己,并在月光下苦练身段基本功。还请京剧武师来教武功,竭力效仿京剧演戏,渐渐有了自己的表演程式,一步步走向成熟。
同时,为了演出城市观众喜闻乐见的戏,男班艺人也着力于剧目质量的提高。他们去芜存菁,出演了大量的“改良戏”,使得小歌班演出剧目有了质的飞跃。如聘请名家新编《鸡鸣传》,内容贴近生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