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越剧 >> 越剧评价 >> 中国戏剧发展报告

中国戏剧发展报告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282.html

年的戏剧舞台,总体上偏于宏大叙事:一方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构成了浓墨重彩的底色,也标识出一条创演实践的鲜明主线——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另一方面,由于众多重要奖项于年内集中评选颁发,各类平台不断成长成熟,活动有序开展,从而凝聚了人气,使得戏剧舞台更显热闹。这反映出我们戏剧生产的体制机制特点,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周年等重大节点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党的十八大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和相关倡导,在保护传承、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生态完善等诸多方面积极推进,在年戏剧发展的面貌和景观中有所沉附与烙印,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热闹”也不仅是人气指标,戏剧范畴内的各种样式、题材、观念、审美等所展开的多元探索自有其内蕴的能量,而文旅融合和“非遗”保护效应下的戏剧生态整合、创作观念更新和理论实践人才迭替,都昭示着属于新世纪的20年代正充满活力地向我们走来。

一、现象与思潮

(一)现实主义的开放与闭锁

作为年度景观,现实题材创作集中涌现,是年戏剧舞台十分重要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长期所倡导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及戏剧生产的体制机制——大多数国有院团承担着引领导向、反映现实、传播主流价值的功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的主流意识和美学传统。二是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庆祝建党周年等重大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及其他戏剧样式都调整创作频谱向献礼靠拢,而现实题材往往是最理想的题材窗口。三是国家文艺政策倡导与各类创作资金扶持。其中,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是两个紧密衔接、积极推进的节点——在前者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的基础上,后者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一系列文艺政策相继出台。在此政策背景下,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基金把现实题材创作作为重点资助项目,加大统筹规划和投入力度,推动现实题材创作繁荣,并在题材内容、价值观念、审美旨趣、创作手法等方面投射出充满活力的现实主义主流特征。

现实主义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流脉、派别和各种讨论、碰撞与交融。虽然现实主义的内涵及外延远大于现实题材,但题材无疑是最直观的体现。反映到年度戏剧领域,引发的思辨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戏剧理论家林克欢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开放与闭锁”〔1〕,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潮流的概括是中肯的。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客观真实,主要表现为故事、人物、情感等题材要素的真实以及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主流思维,但又不定于一尊,而是通过引入新的审美观念、嫁接新的舞台手段等多元探索,不断拓展戏剧表现的疆域。

它们都触及文艺创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一是对于“人”的思考。文艺作品的价值是多层面的,但不管是价值取向还是审美旨趣,“人”往往是它的源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应该说,多数现实题材创作基本能够从人、从生活中咀嚼出对当前现实积极的人文观照,反映出多彩的时代风貌,但个别作品由于概念化、宣教化或者主题先行、题材至上等原因,对人的描摹与塑造、对生活的穿透与呈现是缺乏力度和温度的。这是一个老问题,实质是对现实主义窄化理解或者说自我闭锁所致,也引起了戏剧界对人文精神、文学精神的呼吁。二是对于历史或传统维度的审思。当现实主义落脚到现实题材,不可避免会引起对其外延的认知与思考。当代文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