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陆锦花十三岁时,进科班“四友社”学越剧。师傅张福奎是男班唱花脸出身,没条件教出俊俏的生、旦学生。就带着徒弟跑遍上海各家戏馆,进后台、站台角,看戏,“抢戏”加“偷戏”。他叫徒弟模仿台上小生的唱、念、做、打,关照徒弟要刻苦习武练功。并在日夜场之间的空隙,为徒弟说戏及配琴唱戏。袁雪芬十六岁时,与前辈小生名家马樟花同台合作,陆锦花喜爱马樟花圆润流畅的唱腔和潇洒优美的台风,常要师傅去看马樟花的戏……后来陆锦花“开宗立派”独树一帜,成为越剧四大名小生“陆派”创始人,她的唱腔主要也就从马樟花的唱腔中衍变、发展、创造而来的。所以,袁雪芬曾说:“马樟花的影子,可以到小陆身上去找。”陆锦花学艺三个月,就登台演出;十五岁开始上电台播唱,并于10月进袁雪芬、张桂莲为台柱的“雪声剧团”,在“大来戏院”等剧场演出。先唱三肩小生,她的唱腔在童年时期,就很受观众朋友的喜爱。年袁雪芬二十岁起,决心致力越剧改革。那时,陆锦花进了剧团,恰巧赶上好时机,成为袁大师搞革新的最早合作者及见证人之一,很快成了雪声剧团的中坚。陆锦花与雪芬大师同台参演改革的第一出戏是《古庙冤魂》,饰演剧中重要角色,袁大师就这样率领雪声的同仁,拉开了越剧改革的帷幕。雪声剧团的越剧改革,坚持在继承前辈艺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话剧和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昆剧艺术中优美的古典舞蹈身段,建立正规的排演制度,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出来。她们改变以前上台唱“路头戏”,唱到哪里算哪里的旧路子;吸收更多知识分子参加新越剧改革,成立剧务部,建立编导制,负责剧目筛选和上演。老板见增加那么多先生,怕开销太大会亏本。袁雪芬就提出,把自己的薪水分出一部分,贴给编、导、音、美等先生。以前演戏没剧本,演员也没读剧本的习惯;改革后演戏先要读剧本,不少人有情绪觉得太苦了。袁雪芬却不着急,而是认真阅读剧本直到把字句都背熟。袁大师身先士卒,其他演员一个个也跟了上来。陆锦花说自己学艺演戏以来,是第一次拿到完整的剧本,当时还用心练写戏名里的“冤魂”两个字,从此就自觉通过读剧本念台词,来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袁大师率领大家尝试着从演员的油彩化妆、灯光的照明虚实、乐队的乐器效果等方面,讨论如何改进发展。例如:他们曾想把演员戏服那宽广的水袖给改革掉,却忽略了中国戏曲服装上,水袖在表现人物形象身段上的绝妙作用,结果还是恢复了水袖,而没有胡乱瞎改。还曾觉得敲锣鼓时声音很大,也想把锣鼓给去掉;经过大家讨论,认识到中国戏曲音乐里,锣鼓点对加强戏剧表演的节奏,是大起作用的,当然不能去掉啦。在民乐与西洋乐如何协调运用方面,同样经大家研究后确认:在演员演唱时,以越胡、三弦、琵琶等“民乐”为主来伴奏,同时保留“西洋乐”中大贝司、黑管等“民乐”难以表达音色的乐器,在剧情需要时配合使用,就更能发挥出悦耳的现场效果。袁大师在剧团演出全过程中,重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协调作用。明确强调不论大小角色,一律听从导演指挥。她本人从来不以名角自居,一直带头支持导演的工作。还专门聘请昆曲名家郑传鉴老师来辅导演员,排练身段动作。这样的改革,在我国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也是走得最早的,这使越剧的艺术水准和精神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备了持久发展的内动力。(二)大来雪声时期的袁大师,在演出《香妃》的实践中,和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加强了越剧音乐的表现力,并使之成为越剧的主要曲调。年演《火椰村》时,袁大师又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袁雪芬还致力于越剧男女合演和越剧音乐的改革,使越剧艺术能继续蓬勃地发展。陆锦花跟随袁大师,同台演了不少戏,表演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年3月,编剧萧章写了一出《嫦娥奔月》,觉得剧中的玉兔,最好由陆锦花饰演——当时陆锦花是剧团的二肩小生。陆锦花拿到剧本,在背后却有怨声:这个短命编剧,编出一个短命戏。后来在袁雪芬大师的支持之下,陆锦花排了戏,也演了戏;编导等人要求她:你要把兔性也演出来。结果,陆锦花演得很好,自己也觉得很满意。这其实就是打破了越剧原来的旧框框,让一个英俊的小生,去演一只小动物,就打破了戏曲演员原本的行当界线,把旧的戏班机制完全革新掉了。大来雪声时期,陆锦花在袁大师主演的不少戏中,饰过不同的角色,得到了很多锻炼与提高。下面这些戏,都有袁、陆两位的合作,让我们来看看——《雨夜惊梦-43、2》陆饰年轻的仙家。徐天红、张桂莲、吴小楼、戚雅仙也参演;《香妃-43、11》陆饰小和卓木。徐天红、章丹桂、赵雅麟、张桂莲也参演;《西厢-43、12》反串戏:陆饰红娘、袁饰张珙、张桂莲饰莺莺、吴小楼饰夫人;《孝女心-43、12》陆饰张廉民。本剧与《香妃》,同期被灌成唱片;《雁南归-44、9》陆饰张小峰,与袁分饰母子。范瑞娟、徐天红等也参演;《绝代艳后-45、5》陆饰如意(赵王),与袁分饰母子,已灌唱片;《月光曲-45、10》陆饰小澜,与袁分饰母子,已灌唱片;《一缕麻-46、2》陆饰沈君玉,与袁的对手戏“一缕麻-分别”唱段,已灌唱片;《祥林嫂-46、5》陆饰贺老六,另外还演过鲁府少爷;《凄凉辽宫月-46、9》陆饰王后之子,与袁分饰母子。周恩来曾到现场观看。《嫦娥奔月》打破了越剧的行当界线综上所述,陆锦花在“成名立派”前,已随袁大师在越剧改革中经受了锻炼。所以她戏路广演技精,能演中年小生、亦文亦武,也能演童生(常配演袁饰角色的孩子)。还能演丑角,在《王华买父-49、9》中演过小花脸;现代戏《箭杆河边-年》里饰二赖子,还兼任该剧的导演。多次反串花旦《西厢-43、12》及《怒海沉舟-51、3》两戏;甚至在《胡宫剑影-48、10》中一饰三肩(中年小生、童生和花旦)。在《劈山救母》中饰刘彦昌能从中年小生,演到老年老生,照样戴上髯口,唱起大段高亢激越的绍剧腔,这在陆派唱腔中极为少见,可惜没有录音存世;那些当年观看过现场的观众,都属于是绝对的幸运者了!陆锦花除了演月宫的玉兔,还演过猴王孙悟空,高僧唐玄奘,甚至天神哪吒,成为“越剧哪吒第一人”,该剧曾连满余场,得到行家、观众的好评。陆锦花从学戏、到金门戏院,大来雪声,再到少壮剧团的14年间,累计演出古装戏、时装戏、文戏、武戏共计多个。袁大师坚持搞越剧改革,取得可喜成效,也带动了上海其他剧团。为了争取观众,各剧团你追我赶搞改革,上海越剧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兴旺情景,在激烈的竞争中,越剧界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年春,全市三十六个越剧团,同时统一上演由上海越剧编导工作者联谊会集体创作的《千军万马》。但随着票房的自然规律,剧团陆续收锣停演,唯独《芳华》、《少壮》、《玉兰》演出时间最长,而《少壮》是最后一个收场,共连演了一个月。(三)陆锦花与程镇华师徒合影
现年九旬高龄的程镇华老师,是陆锦花“少壮”时期所收、跟从学戏七年之久的正式入室弟子。曾撰文《岁月如歌——我和恩师陆锦花》,收入《锦心花语——陆锦花艺术文集》(年12月版)。文中提到:……为了少壮剧团的后续发展,为了后继有人,老师在一九五〇年十月招了二十名学员,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为了培养新人,老师自己出钱,专门请来了各科老师,既教我们学习戏曲的基本常识,也教我们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亲任编、导,亲自为我们排演《一往情深》,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老师对艺术要求严谨,她常说;“台上要潇洒,但不能飘;就像走楼梯,上楼几步,下楼也是几步;台上的眼神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运用,其中绝妙之处应该掌握;唱法上不要单从喉咙发音,要收腹,要从胸腔里出来,要用丹田气”等等,老师为了培养新人付出了很多心血。陆宗师离开少壮越剧团,去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而程镇华曾离沪去江苏省,担任过常熟市越剧团团长,也沿用陆宗师领导少壮越剧团的模式,聘请了以前帮助过老师的一些名编、导来常熟市越剧团工作,借此提高剧团业务水平,提高演员艺术质量,也促使大家迅速成长。现最年长的陆派弟子程镇华老师,已入养老机构“上海快乐家园”,颐养幸福晚年。上海越剧院最年轻的三位陆派传人,也在继续努力地传承陆派艺术,祝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越剧百花苑里奇葩之一“小生陆派艺术”,薪火相传!世代永芳!陆派新作-《周仁哭坟》姚煜晨
配图音频-1、《绝代艳后》袁雪芬饰戚娘娘、陆锦花饰戚妃之子如意-年12月演出配图音频-2、《孝女心》袁雪芬饰张夫人、
陆锦花饰张廉民-年5月演出
欢迎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