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个剧种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人喜欢京剧的悲壮也有人喜欢越剧的梦幻有人喜欢评剧的优雅也有人喜欢黄梅戏的深情不管哪一种在某一个时光里轻轻的哼起它的曲子在曲韵里沧桑幻化古今同心戏曲文化●●●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而如今,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早已失传没落,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它们被称为“五大剧种”。五大剧种京剧有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曲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融合形成京剧。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流行区域全国。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被誉为中国国粹。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特点表演上歌舞并重,讲究“唱、念、做、打”,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的严格划分,演员脸上涂有象征角色性格的脸谱。经典剧目《空城计》《霸王别姬》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6年,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区域中国北方。唱腔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特点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剧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经典剧目《花为媒》《秦香莲》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它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在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在全国许多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影响较广,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唱腔豫剧有四大声腔,即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特点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经典剧目《花木兰》《三上轿》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流行区域发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南方地区。唱腔越剧的所有流派都以“尺调腔”和“弦下腔”为主腔。特点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越剧的行当主要分“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称为“四柱头”。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也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称安徽四大优秀剧种。流行区域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特点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行当分“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唱腔黄梅戏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福建戏曲我们福建非物质遗产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福建戏曲艺术,福建的戏剧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名家辈出、文采飞流,素有“戏剧省”之说,同时是南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多年的戏剧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地域特色,构造了福建戏曲的洋洋大观。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闽剧、芗剧(歌仔戏)五大剧种堪称福建戏剧经典,木偶戏、梅林戏、闽西汉剧等也美誉不绝。其中梨园戏、莆仙戏等古老剧种,仍大量保留着古南戏的遗香,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闽剧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以及闽东、闽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国。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代表剧目有《炼印》《贻哥烛蒂》等。▼莆仙戏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代表剧目有《团圆之后》《晋宫寒月》等。▼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目前歌仔戏、与京剧、豫剧在台湾戏曲舞台上呈三足鼎立局面。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这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它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代表剧目有《刘秀复国》《八仙过海》等。▼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孕育于明未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泉州、晋江、南安、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高甲戏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其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半个世纪以来,高甲戏剧种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曾数次晋京及出国演出,是海内外泉腔语系观众喜爱的剧种。代表剧目有《桃花搭渡》《扫秦》等。▼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代表剧目有《刘智远》《陈三五娘》等。福建的戏剧艺术素以沉潜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地域特色而蜚声海内外充沛丰厚的内蕴婀娜多姿的艺术表达执着的现实感与鲜明的当代意识浓郁诗情与哲理思辩的有机融合遂成为新时期“闽派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折扣购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