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的落幕都是这样悄然的,穿越近百年的时空隧道,旧社会的上海,每次越剧小歌班散场后,掌灯人关上最后一道门那声清脆的——“砰”,似乎还打在了耳上。
浙东人称越剧为“绍兴戏”,在嵊县的田间地头呱呱堕地,从沿门互致乡礼时的小调发展到坐堂演出。上世纪30年代初,成行成市的草台流水班扎入大上海,盛景如同徽班进京。那年代,似乎一人就是一派,一派就成一社。
今天上午,越剧改革80周年研讨会暨袁雪芬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在绍兴举行,“改革”、“创新”、“突围”等词成了与会专家讨论的热词。而昨日启幕的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也将“越向未来”作为此次艺术节开幕式的主题,展现越剧舞台艺术发展新成果成了开幕式表演的最大特色。
为什么聚焦于此?用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的话作答,“如果让我们总结百年越剧发展的经验,那么改革就是推动越剧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既随时代发展,不停完善,却始终保持独有的生活气息和民间性,才能够在发展中时刻守住它和时代,和人民,和生活,和土地水乳情感。”
“上海越剧是中国越剧第一座高峰,也是越剧传播的第一次浪潮。浙江小百花是越剧的第二次高峰,也是越剧传播的第二次高潮。现在我们期待第三次!”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顾问、剧作家罗怀臻说,在越剧的发展过程当中,总是不断有奇女子来扛大旗,来挂帅,做凤凰涅槃式的追求,越剧应该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剧种,改革和创新维持了它的青春特质。
“不念历史无法走向未来,没有未来又何必怀念历史。”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看来,“新的时代,必须寻找新的样式,新的赛道。环境式越剧就是我们心的尝试。”茅威涛说,“小酒馆戏剧”在上海亚洲大厦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我问创始人汉坤他为何会想到以这种方式打造戏剧,是对标了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剧团的演出。80后的汉坤告诉我:“我们没有对标任何一种剧场艺术,我们对标的只是今天人的生活方式。”这句话使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今天是自己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越剧艺术,在此次越剧艺术节的开幕式现场,多位中国越剧名家代表共同发起《中国越剧传承创新发展绍兴倡议》,并呼吁加强越剧艺术传承体系建设,完善活态传承谱系,促进越剧艺术教育和普及,让越剧流派、越剧艺术萌发新枝、坤厚载物,开创越剧传承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为继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排场和声势远不及京剧,却是浙东小户人家中屹立不倒的心头好,越剧也始终很亲民。“越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越剧艺术节是展示交流越剧艺术的重要平台,也是广大戏迷共享视听盛宴的欢乐节日。
本届越剧节共有来自全国24个剧团24台剧目申报,经专家组审核,最终确定15台大戏参加精品剧目展演。这些剧目除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的《枫叶如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钱塘里》、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苏秦》等绍兴本地剧团之外,还有来自温州市越剧院的《霞光》、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的《山海情深》、江苏南京市越剧团的《凤凰台》、福建芳华越剧院的《万婴之母》等国内知名越剧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