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启示下的中学语文戏曲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启示下的中学语文戏曲文化专题教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诸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当下语文教学中依旧具有借鉴价值,以戏曲文化专题教学为案例,找到其与陶行知先生理论的教学契合点,分版块、按逻辑提供出戏曲文化教学欣赏思路。在导入过程抓住流行与戏曲元素的结合特征,以及戏曲元素跨领域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在走进社会戏曲场合中,与观众及演员等深入接触,了解戏曲的民间审美特性,积累相关素材;在学校通过多种互动模式达到教学做合一,内化学生的精神品质,学会鉴赏戏曲作品,在戏曲作品中巩固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感知戏曲的美学特征,增强文化自信,在围绕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回归语文本真命题的同时,更体现出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戏曲文化;语文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探索的教育实践路径体现出开拓与创新之精神,他基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对该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进而提出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中国教育领域,该创新性理论依然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汉语是国人母语,语文自年独立设科以来,便承载了其他各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它不仅具有单纯的实用性价值,在人文化育、文化传承等方面也具有难以复制的价值。经历数十年的探索与修改,中学新课标已明确规定,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陶行知先生针语文教学领域虽未提出过多的阐述,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却一直启迪广大语文教师及学生“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①],从而让语文真正地回归生活,回归其本真的状态。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合理化契合点,当代许多学者及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例如北师大郑国民教授等,都基于陶行知该理论思想,挖掘其带给现代语文教学的多重启示与价值。在此研究基础之上,笔者发现当下中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对中国古典文化,如诗词、文言文等,其选编数量较人教版增多,高中语文教材该项数据对比更为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成为语文教学及社会热点,从现行高中语文课标中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探讨”任务群等板块的设置中,可以明确感知教材编著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对其传承与发扬的高度重视。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戏曲是一门集诗、乐、舞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源自民间、源于生活、历史悠久、美轮美奂,在中国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文化信念、宇宙情怀,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最能够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②]戏曲艺术是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练,其语言、文学、审美等价值不容小觑,古代戏曲盛行之时,它更具有教化民众,启迪思想的关键性教育功能。《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等优秀的戏曲作品时至今日依旧发挥其文学与艺术等多维度的价值。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戏曲审美欣赏方面所做工作较少,学生对戏曲的了解认知情况也相对薄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以戏曲文本等为载体,找寻戏曲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引导教师合理进行戏曲审美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传承戏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导入篇:生活经验下的戏曲文化初感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语文教育具有生活精神与文化精神,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应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