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作为反映当今中国扶贫题材的大型舞台作品,它讲述的是上海对口扶贫贵州山区的故事:上海服装设计师、志愿者蒋蔚来到贵州,历经曲折重建苗寨竹编合作社。情节以蒋蔚为主线,她的父亲——贵州苗寨主管产业副县长蒋大海(上海到贵州挂职干部)为辅线,还有当地竹编能手之间的种种误会点缀戏曲矛盾之中,最后父女冰释前嫌,共同为振兴竹编产业发展苗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剧照
该作品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剧目,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入选剧目,一经上演便获观众好评,我是在热泪中看完的,我想谈谈此剧的几点现实意义。
首先,“精准扶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的一个伟大战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落下。因此对口扶贫是全面小康的具体步骤。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穷。在贫困地区,消除人们思想上的贫困尤为重要。在扶贫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强化外部扶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剧中,贵州苗家留守女子极度渴望摆脱贫困,强烈的进取、自强之心令观众动容,在外界帮助之下,她们通过手艺脱贫致富,同时极大促进了当地特色民族产业经济的发展。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剧照
其次,产业不仅是脱贫之基,更是富民之本和致富之源。“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精准扶贫要突出产业扶贫引导作用,提升造血功能,带领当地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特色之路。上海扶贫干部蒋大海在苗寨的扶贫之路正是如此,他帮助苗寨发展产业化经济,吸引劳动力回潮,和苗族同胞共同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苗寨,加快推动扶贫开发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再次,剧中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