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调通常是F调的,胡琴定弦在6-3,与京剧中的“西皮”定弦相同。
四工调主要的板式:中板、慢中板。
目前,越剧曲目中,四工调的使用并不是很多,但她的地位在越剧曲调中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看见的四工调曲调的唱段有:《西厢记》中的“闹简”、“赖简”两段,以及《盘夫索夫》中的一些唱段。
在上海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十几张唱片,现在能收集到的有《思唐》、《游四门》、《前游庵》、《志贞哭图》、《游庵认母》、《重台分别》、《楼台会》、《大堂会》、《劝秋香》、《盘夫》、《方玉娘哭塔》、《孟丽君看图》等12张。
四工调的形成
四工调(又名“四工腔”)的形成和发展,是琴师与演员紧密合作的结果。
一提四工调,人们就会按以往越剧史册的记载,说这是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合作创造的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整。王春荣是有贡献的,其最大贡献,是当女子科班初出茅庐时,于年左右吸取京剧〔西皮〕成分,把胡琴1—5定弦的正宫调改为6(低音)—3定弦的四工调,从而解决了此前“女唱男调”音域不对路的尴尬局面。
刚刚出科的施银花(虚龄16)在他指导下学会了这种新的调门,不断演唱,并从年起向琴素娥等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唱四工调的“施腔”。遗憾的是,年施银花就因结婚离开舞台,一停几年,到30年代初才恢复演出,而王春荣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因此,他与周宝财的长期与演员合作不同,他是四工调的发轫者,却止步于发轫之初。
历史上的许多事物都不是一旦产生便一步到位的,还需要定型、发展、改进、完善,乃至形成规范,越剧的四工调亦然如此。王春荣来不及做的许多“后期工作”,由另一位演奏技艺高超的乐师邢雪琴做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正是由于他跟施银花的长期合作,才使四工调真正发扬光大,确立起“越剧主腔”的地位。
施银花和乐师创造的“四工调”是越剧音乐史上的新发展,是女子越剧音乐的里程碑。为女子越剧提高演出质量,发挥女演员演唱特长,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从而为女子越剧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工调的特点
四工调的特点是单纯,明快,有跳跃性,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在山涧中静静地流淌。四工调有显示唱腔特色的“叠句”、“转句”和“合句”等腔句。“叠句”可用于叙述性唱词;“转句”则旋律、节奏、字位比一般腔句宽松舒展;“合句”起到当时唱“路头戏”时唱腔告一段落,示意同台演员接唱的作用,故亦称“掼调”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