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荟萃的当涂,
以“灯”为表演的形式花样繁多,
如护河镇的“丁府龙灯”、
塘南镇的“七夕水灯”、
湖阳镇的“栀子灯”等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
还属松塘的“采茶灯”。
护河镇“丁府龙灯”
塘南镇“荷花水灯”
起源于姑孰镇松塘村的“采茶灯”,原系民间灯会的一种,这里的百姓依据明前采茶的习俗创作出采茶灯。
起初是由年轻姑娘们手捧竹篮,轻歌曼舞,来表现采茶时的喜悦之情;后又吸取了民歌等艺术表演,舞姿自成一格,并掺入马灯舞、云灯舞演出。
此后,采茶灯突破了单一的表演形式,创作了《点大麦》、《王妈妈骂鸡》、《打补缸》等饶有风趣的节目,多在乡镇庙会和节日期间演出。而如今,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越剧著名曲目广为流传,其中当涂采茶灯的贡献功不可没。
清光绪年间,唱灯世家高明雨、王成惠、陶义金等人将盛传在民间的“梁祝”故事,编入采茶灯演出,成为大型歌舞。
民国初期,再经杨武成、王成金等人精心编排,按故事情节分8场表演,有唱有白,有文武场,新的表演形式逐步发展成戏剧雏形。
采茶灯的演出通常有一个主线和支线,主线常以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为主,将近三分之二的曲子都是以该故事为中心内容,如《山伯访友》《杭城求学》《蓝桥相遇》《英台吊孝》《坟前化蝶》,其包含的曲子,概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支线则包括“玉莲子”“小放牛”“卖杂货”等等,都是采茶灯表演过程中较为固定的曲牌。
年春节,松塘村采茶灯社曾连演五日五夜,以庆祝当涂解放;年,华东越剧院派专业人员前往松塘村,采集采茶灯中“梁祝”曲目,丰富其越剧创作,优美动人的旋律从此流传开来。
一曲凄美的《梁祝》已成千古绝唱,
独具一格的松塘采茶灯也流传至今。
从田间地头到灯光舞台,
它凝聚着自然与艺术的魅力,
成为绽放在当涂土地上的一朵绚丽奇葩!